虽然是灵机一动,一时兴起的胡猜,却猜的准之又准:齐松,原名宋启,外号老七。
女人姓王,叫王瑃,名号王鹞子,保定人。但老早的时候,她不但姓宋,还是唐山人。大概七八岁的时候,大致就是刚解放,被领养给姓王的人家当童养媳,才改姓王。
按辈份,她是宋启的堂姑。
但林思成古怪的不是这个,而是她男人:保定人,九六年的时候因为盗掘清皇陵、杀人罪被枪毙。
九零年,是她的大伯哥和小叔子。没杀人,只是盗掘清皇陵,但正好是严打时期,也吃了枪子。
八十年代,是她两个叔公(丈夫的叔叔)、舅公(丈夫的舅舅)被枪毙,同样是因为盗掘清皇陵。
这两次,她男人也被处理过:第一次判了七年,第二次判了五年……
暂时查到的就这么多,但林思成直觉不对劲:两代人,光是因为盗墓,被枪毙就有七个。判刑的更多:男女老少近三十号。
而且专盗清皇陵,这是有多执着?
他回忆了好久:“于队,能不能麻烦你帮忙查一查:这一家姓王的,老早之前是不是唐山人,后来才搬到的保定。更早之前,他家里是不是也有人因为盗墓被处理过。”
更早?
八十年代还不够早?
于光没听明白,“林老师,你指的是多早?”
“六十年代,甚至是五十年代中!”
三个队长愣了一下:那个年代,偷个瓜都有可能枪毙,敢盗墓?
关键的是,盗出来你卖给谁?
但林思成说查,他们肯定要查。
于光联系HEB省厅的同行,韩支队给总队汇报,让总队这边从官方渠道调查。
没等多久,差不多半个小时,于光的手机嗡嗡的一震。
他接起来,说了几句,直勾勾的盯着林思成。
就说五六十年代,谁敢盗墓?
不是说没有敢把脑袋别裤腰带上的,关键是盗了也是白盗,没地方出手。
结果搞了半天,是民国时的余罪……
“查到了!”
挂了电话,于光一脸古怪,“这一家原来是唐山遵化人,五九迁到保定。三年前,也就是五六年,王瑃的太公(公公的父亲)、玄公(公公的爷爷)因盗墓罪,被判死刑。”
林思成眼睛一亮:“盗的也是皇陵?”
“对,清东陵!”
“是因为民国时的余罪伏的法?”
于光顿了一下:“对!”
林思成呼了一口气:对上了!
第一代王绍义,第二代王建兴,这父子俩,是民国时期河北地界赫赫有名的九龙王。
这儿的九龙,指的是TS市遵化市境内,清东陵所在的九龙山。
父子俩占山为王,从二十年代活跃到五十年代。但他们不打家劫舍,而是专盗皇陵。
二六年,先盗同治的惠陵,比孙殿英还要早两年。
二八年,孙殿英盗清陵,孙殿英跑了后,父子俩又把孙殿英没盗干净的乾隆墓、慈禧墓滤了一遍。
之后,盗康熙的景陵、咸丰的定陵。
这还是资料中有记载的,没记载的被他盗了多少,只有王绍义父子俩自己知道。
抗战胜利后,两党全对父子俩下了通缉令。但这两个神出鬼没,直到五五年,才从九龙山抓到,判了极刑。
即便从上世纪二十年代到现在,差不多也有九十年。前后整整四代,更说不定是五代,传承了近百年的盗墓世家,见过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