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有个前同事在群里晒出了她的新工资条,我一看,她的公积金竟然比我的基本工资还要高!”鹿晓晓的语气中流露出明显的羡慕之情。然而,她也提到了一些公办高校的压力,比如“非升即走”的政策,这意味着如果不能在规定时间内晋升职称,就可能面临被辞退的风险,而且还需要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否则也会被扫地出门。
这种鲜明的对比让许多年轻教师陷入了两难的境地。鹿晓晓的师妹今年刚刚毕业,她同时收到了民办高校的高薪offer和公办高校的面试邀请,但却一直犹豫不决,无法做出最终的决定。
“民办高校给的薪水确实很高,但是工作不太稳定;而公办高校虽然稳定,但是压力很大,还需要考取编制。”鹿晓晓耐心地帮师妹分析了很久,试图帮助她权衡利弊。
最后,师妹经过深思熟虑,还是选择了去参加公办高校的面试。她告诉鹿晓晓:“我觉得安全感比什么都重要。”
四、工作日常:从“双线作战“到“全能打杂“
晚上八点多,鹿晓晓的手机响了,是学生发来的请假申请,还有辅导员催要的班会记录。她一边回复一边苦笑:“您看,这就是我的日常,下班了也不清闲。“
她的日程表排得满满当当:每周22节课,横跨《商务英语》《外贸函电》《跨境电商实务》三门课;兼任两个班的辅导员,要查寝、开班会、处理学生矛盾;还要负责英语角活动,每月组织一次技能竞赛;月底要交教学反思、听课记录,还要准备下个月的招生宣传材料。“上周我一天上了六节课,晚上还要改论文,忙到凌晨两点才睡。“
而张老师的工作节奏相对规律:每周12节课,固定教两门专业课,剩下的时间要么泡在实验室,要么查资料写论文。“公办的考核是'教学+科研'双线作战,压力在论文和项目上,“张老师说他去年为了评副教授,光核心期刊论文就发了三篇,还申报了一个省级课题,“但至少不用管学生的鸡毛蒜皮,也不用去搞招生。“
在鹿晓晓的眼中,民办高校所倡导的“人尽其用”实际上就是“一人多岗”。就在上个月,教务处的打印机突然出现故障,按常理来说,应该由专业的维修人员来处理。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行政老师竟然让鹿晓晓去帮忙修理打印机。
不仅如此,当学生宿舍发生漏水问题时,由于辅导员当时不在场,鹿晓晓又不得不顶着倾盆大雨,急匆匆地跑去与宿管进行协调沟通。面对这样的情况,鹿晓晓感到十分无奈。
她苦笑着说道:“校长总是强调这是‘高效利用人力资源’,但实际上,这不过是为了节省一些人力成本罢了。”相比之下,公办高校的分工则非常明确,教学人员专门负责教学工作,行政人员则专注于行政管理,绝不会让老师去做一些杂七杂八的事情。
科研方面的差异更悬殊。张老师他们学校有专门的科研经费,实验室设备每年更新,图书馆的学术数据库能查到全球最新文献,申报课题还有专人指导。而鹿晓晓要写论文,得自己花钱买数据库权限,学校的实验室连像样的仪器都没有。“去年评职称要两篇论文,我自掏腰包花了八千块版面费,相当于一个多月的工资,“她翻出当时的转账记录,“公办的老师发论文有奖励,我们发论文要倒贴钱,这就是差距。“
即便是“卷“,两种体系的侧重点也不同。张老师的“卷“在科研:“评职称时,核心期刊论文、国家级课题、学术获奖,一样都不能少,比不过别人就升不上去。“而鹿晓晓的“卷“在工作量:“上周有个老师一周上了28节课,就为了多拿点课时费,大家都在比谁带的课多,谁管的学生多。“
五、未来迷雾:招生寒潮下的生存焦虑
鹿晓晓最近一直在看招聘信息,手机里存了好几个考公、考编的备考群。“不是不想好好教,是实在看不到未来,“她语气沉重起来,“今年我们学校的报到率才七成,比去年降了十个百分点,校长在会上说'生存是第一要务'。“
出生人口下滑所带来的影响正逐渐显现出来,其冲击力不容小觑。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到了2024年,全国民办本科院校的平均报到率竟然跌破了75%,这无疑是一个令人担忧的数字。不仅如此,在许多地区,民办高校还出现了专业停办的现象。
鹿晓晓所在的系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们已经毅然决然地砍掉了“应用英语”这个专业。原本在这个专业任教的老师们,如今面临着两种选择:要么转岗到其他专业,要么直接被学校辞退。
鹿晓晓无奈地叹息道:“张老师他们学校可完全不用担心生源问题啊,今年的录取分数线甚至还涨了呢!”她继续说道,“公办高校的社会认可度高,学费又相对较低,家长们自然都更愿意把孩子送去那里读书。相比之下,我们这种民办高校的日子真是越来越艰难了。”
经济环境对教育领域的影响不容忽视,今年就有好几个学生因为无法承担高昂的学费而不得不退学。“一万八的学费对于普通家庭来说可不是一笔小数目啊,经济状况不好的时候,很多家长都会选择公办院校。”鹿晓晓无奈地说道。
为了吸引更多的生源,学校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比如举办了好几次“学费减免”活动。然而,这些努力似乎并没有取得明显的效果。相比之下,公办高校由于有财政拨款的支持,根本不需要为学费问题担忧。
这种生存危机让民办高校的教师们普遍感到了压力和危机感。上个月,系里组织了一次座谈会,会上老教师们纷纷表示:“要多考几个证,给自己留条后路。”鹿晓晓也不例外,她已经报名参加了教师资格证考试,并且还在学习Python编程语言。
“万一学校办不下去了,我还可以去中学教书,或者转行做新媒体。”鹿晓晓说道。她认识的一个前同事,就已经辞职开了一家自习室,生意还挺不错的。这也让鹿晓晓看到了一些新的可能性和机会。
然而,并非所有的民办高校都处于艰难的境地。鹿晓晓在参加教学研讨会时,曾经遇见过一位来自一所老牌民办高校的老师。这所学校拥有独特的专业设置,其毕业生的就业率甚至比一些公办高校还要高。“他们的老师待遇非常好,公积金缴纳的金额比公办高校还要高,而且很少有人会选择离职。”鹿晓晓感慨道。
不过,像这样的民办高校毕竟只是少数,大多数民办高校仍然面临着诸多困境,其中招生困难和经费紧张是最为突出的问题。相比之下,张老师所在的学校则显得相对安稳。今年,他们学校不仅给教师们涨了工资,还新盖了一座实验楼。“公办高校有政策的支持作为保障,即使生源稍微少一些,也不会面临生存的危机。”张老师解释道。
不过,他也提到,公办高校的“非升即走”政策带来的压力越来越大。去年,就有一位博士因为未能完成科研任务,在合同到期时未能获得续聘。“现在,无论是公办还是民办高校,都不好混啊,只是各自面临的困难有所不同罢了。”张老师无奈地叹了口气。
夜色渐深,咖啡馆里的人越来越少。鹿晓晓收起工资条,眼神里却多了些坚定:“其实不管在哪儿,把课教好总是没错的。但危机感还是要有,毕竟时代变得太快了。“她起身要走,手机又响了,这次是学生发来的作业,她边走边回复,脚步轻快了些。
看着她的背影消失在夜色里,我忽然明白,无论是公办还是民办的讲台,都承载着教师们的坚守与挣扎。编制与灵活,稳定与机遇,福利与压力,这些看似对立的标签背后,是两种不同的生存状态,也是这个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缩影。而像鹿晓晓这样的年轻教师,正在这两种状态的夹缝中,寻找着属于自己的教育初心与生存之道。
当前,无论是民办高校还是公办高校的教师都比较卷,但相对来说,民办高校教师的工作量普遍比公办的多,通常一人身兼数职,毕竟民办高校更像是企业,讲究的是人尽其用,高效率,不浪费。近年来,随着我国出生人口数量的持续下滑以及经济环境下行,民办高校学宿费较高,办学质量普遍低于公办高校,加上社会认可度低于公办高校,民办高校数量的减少已经是不可逆转的大趋势,除了一些老牌有实力有口碑的民办高校,其他民办高校的生存危机会提前到来,而民办高校的教师应该有些危机意识了,这不是危言耸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