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9小说网

669小说网>大学哪些事情搞好了就能顺利毕业 > 第30章 数字化赋能高等教育变革(第3页)

第30章 数字化赋能高等教育变革(第3页)

企业真实项目进课堂:教师从行业协同平台获取企业真实项目,将其转化为课程设计、毕业设计题目。例如,材料专业的毕业设计中,有30%的题目来自武钢、中建材等企业的真实需求,学生在教师与企业导师的指导下完成项目,部分学生的设计方案被企业采纳。2023年,该校学生毕业设计被企业采纳的项目达45项,较传统毕业设计增加了2倍。

(二)数字化让“创新更高效、合作更紧密”

我校的产学研数字化实践,打破了传统产学研合作的“时空限制”与“信息壁垒”,为高校产学研协同提供了三大启示:

数字化是“精准对接”的关键:通过大数据、AI算法,实现“高校成果”与“企业需求”的精准匹配,提高合作效率;

数字化是“全链条服务”的保障:从技术研发到成果转化,再到产业化落地,数字化平台提供一站式服务,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数字化是“协同育人”的纽带:将企业资源、真实项目引入人才培养,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能力,培养行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

五、国际化突破:以“数字化平台”为桥梁,构建“全球教育共同体”

在全球化背景下,建设国际一流大学离不开“教育国际化”——包括国际优质资源共享、国际化人才培养、国际学术交流等。但传统教育国际化面临“成本高、覆盖面窄、文化差异大”等问题。江城科技大学通过数字化平台,打破了“地域与文化的边界”,构建了“线上线下融合、资源全球共享”的国际化教育生态,为中国高校“走出去”与“引进来”提供了新路径。

(一)以“国际课程共享平台”为核心,迈出国际化第一步

我校的国际化探索虽起步较晚,但以数字化为突破口,快速实现了“国际资源引入”与“国际交流拓展”,尤其在“课程国际化”与“学生短期交流”上成效显著。

1。国际课程共享平台:让学生“不出国门”享优质资源

我校与10余所国外高校合作,共建“国际课程共享平台”,引入国外优质课程资源,通过网络直播、录播+线下辅导”的模式,让学生不出国门就能学课程:

引进国际优质课程:平台共引进“人工智能、新能源材料、智能交通”等领域的国际课程50余门,全部由国外高校的知名教授授课。例如,美国密歇根大学的“自动驾驶技术”课程,通过直播方式每周授课2小时,学校安排相关专业教师担任“线下辅导教师”,帮助学生理解课程内容、解决语言障碍;

开展双语教学与国际认证:学校将部分国际课程内容融入本土课程,开展双语教学,并推动课程获得国际认证。例如,“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融入德国亚琛工业大学的课程内容,采用双语授课,2024年该课程通过“德国工程师协会(VDI)”认证,学生毕业后可获得VDI认可的课程学分,提升国际就业竞争力;

国际课程学分互认:学校与合作高校签订学分互认协议,学生在平台上完成的国际课程学分,可折算为校内学分,也可在申请国外高校时获得认可。例如,材料专业学生小王完成了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的“材料表征技术”课程,获得3个学分,该学分既计入校内总学分,也在申请该校研究生时得到认可,小王最终成功被新南威尔士大学录取。

2。线上国际交流项目:降低交流成本,扩大参与范围

我校通过数字化平台,开展“线上国际学术会议、线上短期交流、线上联合科研”等项目,降低了国际交流的成本,让更多学生、教师受益:

线上国际学术会议:学校每年举办2-3场线上国际学术会议,邀请国外知名学者参会。例如,2023年举办的“智能交通国际学术会议”,通过Zoom平台直播,吸引了全球20各国家的300余名学者参会,学校教师、学生在线聆听报告、参与讨论,较传统线下会议节省经费80%,参与人数增加3倍;

线上短期交流项目:与国外高校合作开展“2周线上短期交流”项目,内容包括“国外课程学习、文化讲座、小组讨论”。例如,与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合作的“智能制造线上短期交流”项目,吸引了80名学生参与,学生通过在线平台学习德国智能制造技术,与德国学生组队完成“智能生产线设计”小组作业,项目结束后获得双方高校颁发的证书;

线上联合科研:教师通过平台与国外学者开展联合科研,共享实验数据、共同撰写论文。例如,学校交通学院的张教授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学者,通过线上平台共享“城市交通拥堵数据”,共同开展“交通流优化”研究,合作发表SCI论文2篇,较传统联合科研缩短了研究周期。

(二)数字化让教育国际化“更普惠、更深入”

江城科技大学的国际化数字化实践,为中国高校教育国际化提供了重要启示:

数字化降低了国际化门槛:线上课程、线上交流项目,让更多学生、教师受益于国际优质资源,避免了“只有少数人能出国”的局限;

数字化促进了跨文化融合:线上交流社区、虚拟团队项目,为中外学生、学者提供了更多互动机会,减少了文化差异带来的障碍;

数字化提升了国际化效率:线上申请、在线管理、远程协作,简化了国际化流程,提高了国际化工作的效率与质量。

六、挑战与展望:中国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当下与未来”

江城科技大学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实践,虽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面临着“数据安全风险、技术更新压力、师生适应难题”等挑战。同时,随着人工智能、5G、元宇宙等新技术的发展,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也迎来了新的机遇。展望未来,中国高校的数字化转型将朝着“更智能、更融合、更人文”的方向发展。

(一)当下挑战:数字化校园建设需跨越的“三道坎”

1。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数字化的“底线挑战”

随着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深入,高校积累了大量“教学数据、管理数据、师生隐私数据”,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成为首要挑战。我校在实践中均遇到过“数据泄露风险、黑客攻击尝试”等问题:

我校在数据驾驶舱运行初期,曾出现“某教师越权访问学生成绩数据”的情况,虽未造成数据泄露,但暴露了权限管理的漏洞;国际课程共享平台,曾遭遇境外黑客的小规模攻击,试图窃取国际学生的个人信息,学校通过防火墙与数据加密技术及时防范。

为应对这一挑战,学校加强了“技术防护、制度建设、人员培训”:

技术上,采用“数据加密、访问控制、入侵检测、备份恢复”等措施;

制度上,出台《数据安全管理办法》《隐私保护条例》,明确数据使用权限与责任;

人员上,定期开展数据安全培训,提高师生的数据安全意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