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这歌诀可不是什么《伯乐相马经》。
据不完全统计,仅在古籍中列名可考的养马、相马、疗马经典著作就有32种,百余卷之多。遗憾的是,这些由先贤们积累总结的宝贵经验,包括最著名的《伯乐相马经》等大部分都早已失传。沈石会的,也就是明代改编更名为《宝金歌》。这也是后世养马师常用的歌诀。
如果宋代人知道明代的歌诀,那才是不可能的。
不过既然他们说是《伯乐相马经》,这逼格就又升了一等。沈石没有承认,也没有否认。
而且沈石的马,也配的上这逼格。
说话功夫,御马场便到了。
牌子已经摘了。甚至还有马官儿早等着伺候。但凡是技术官儿,那都是“奇技淫巧”,算不了人才。无论哪个官儿,又或是官的亲戚来,他们都要伺候。
皇家御马场,也就是名字好听。就像是大宋的禁军一样,多少官儿拿他们当佣人用。
所以御前侍卫们把牌子一亮,他们就照办,帮着演戏道:“我们马场是对外开放的。一人一次五贯。如果要挑选更高级的纯种马,或教练教学,则另外计费。”
嘶--这说词,还真是做买卖的了。
“好,给他。”赵祯大手一挥,付了账。
沈石看的眼角直抽抽。
赵祯见了,得意一笑道:“小哥,怎么了?京城商业繁华。而且他们这也算是为国出力。辽国拥有成群的战马,几万几十万不止。身为大宋的子民,和辽国势同水火,国仇家恨,别看两国没有大战,但是几乎每年都有辽兵南下打草谷!他们是把大宋当成了韭菜,一茬一茬收割!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这是何等耻辱!我华夏子孙,中原上国,几时受到过这种羞辱?”
“此等马场对外开放,使百姓习马,便是为国为民,当为善政。”
不知道这是不是官方的宣传。反正沈石在公孙策那听过,现在又听赵祯这么说……
好吧!您高兴就好。
而且,您这么为国为民,我这儿有好马,您要吗?
这真是太顺利了,顺利到赵祯用他沈家买马已经板上钉钉了,不然他现在的话就是在放屁,就是在打自己的脸。
正文第133章、眼哪?
“大家是第一次来吧。”
养马官儿看了看赵祯一行人,除了御前侍卫的牌子。他一个都不认识。
当然不认识了。赵祯又不用亲自在御马场找马骑,都没见过,又怎么会认识。
然而,话又说回来。养马官的脑洞再怎么大开,也不会想到不认识不是因为他没骑过这里的马,而是因为他是皇帝。
所以养马官儿并不殷切,仅仅是没有表现出厌烦罢了。毕竟这儿这御马场,除非官家外,其他人都是来占官家便宜的。理论上,他们是不用招待的。
“来来,这里的马,我熟的很。”赵祯介绍。
养马官:装逼。
“选什么马,大家问我就好。”赵祯又说。
养马官:忒不要脸了。
这是一个小插曲,只是养马官没有说出来,别人也就不知道,少了点儿乐趣。
“啊,这里真漂亮啊。”
曹金花没有见过真正的草原,走在青色草地上,看着周围一望无际的马场,惊讶道。
远处,为露的霞光中,马匹在小丘上吃草,几头奶牛在山坡下舒懒地躺着,偶尔听到马的几声嘶鸣。一碧万顷的草场被这些牲畜点缀的生趣盎然。火红的太阳在草场上挂着,开阔平缓的大地反射着遍野的绿色。没有高楼,没有民房,没有商铺,没有喧器,有的只是点缀在绿色海洋中的几座养马官们的居所。在这样没的环境下,确实是让人心旷神怡,忘记了汴京的喧嚣,仿佛是来到了世外桃源一般。
能在汴京郊区建起这样一块宽阔的马场,已经不是钱不钱的问题了,而是皇帝点头的问题了,不过沈石毫不在意这些。
赵祯要装就让他装好了。人家一个皇帝已经很努力装作一个普通人,一点儿漏洞,暇不掩瑜。
在赵祯的殷切下,他的人很给面子,都去挑选他指定的马。而且御马场的马确实认识他,一点儿也不怕他。
不过赵祯选的马都是烈马,这让养马官很是担心。这些个官宦家属,他见的多了。一心以为自己是什么真正的骑手。马不烈不骑。可是烈马又岂是他们所能驾驭的?
到时候摔着了。养马官与马都要倒霉。
对,说的就是你。那个介绍最殷勤的--赵祯。
“这匹烈火是我们马场中最温顺的母马,就连皇帝都骑过它。”养马官看的分明,不要看赵祯说的头头是道,但他就不像是个骑手。所以养马官介绍一匹温顺的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