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荒。
在古代是必备生存技能之一。
简简单单的两个字。
里面是无数古人总结出的生存智慧。
比如,要用一张尽量小的包袱皮,装下全部行李。
提前准备一辆能够放下行李和子女的小车。
在官府的盘剥下,储藏一些干粮。
躲过盗匪、野兽和同样饿红眼的同伴。
要是再有一些财物当盘缠就更好了。
“儿啊,娘不走咧!”
一位老太,固执地躺在炕上,任儿子们拖拽,就是不起。
“俺们不做这不孝子!”
儿子们七手八脚地要把老娘抬走。
“把俺放下!”
在母亲的命令下,儿子们松开了手。
“俺这个年纪,天又冷,一出门,怕是不回来咧!”
看着母亲满脸的笑,儿子们低下了头。
“不哭,不哭,俺留下看家!”
她摸了摸儿子们的脸,躺回炕上。
“快些走,快些走,趁没人拦!”
在母亲的催促下,儿子们跪下磕了三个响头。
才带上妻儿逃难去了。
当然这种温情的场面不多见。
逃荒是要抛弃行动不便的老人。
生死关头,亲情并不可靠。
争吵,互殴,乃至流血更是多见。
不管如何混乱,逃荒的队伍还是集结起来。
浩浩荡荡地朝着吴县进发。
一个村子要逃荒,周围村镇也是闻声而动。
在饥饿的驱使下,逃荒的队伍越聚越长。
即便是官道上的驿兵,也不敢拦。
“绳子,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