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福说:“有客人提过,说是因为大雪,运载木炭的商船困在府城那边过不来才导致县城没有木炭。”
王承德激动道:“去年木炭三十五文一担,比现在便宜不少。”
“要不要明日把剩下的木炭都带去县城卖了?若是等商船过来,木炭量多便宜就卖不上价了。”
沈新谆谆教诲道:“耳听六路,眼观八方,做生意要学会辨别消息真假,得稳得住。”
见三人若有所思,沈新继续说:“辛苦你们了,你俩明日在家休息吧。”
“明日我和王三柱去上河村,河梨村和东阳村卖木炭。”
望江县下辖七个村落,一天去三个村,两天差不多就能走一圈,他也能简单了解一下附近村庄。
庄户人大多节俭,再干柴没有用完之前是不会动用木炭的。
秦宁以前这个作风。
来福走之前犹犹豫豫地问:“沈大哥,我也想买点木炭行吗?”
沈新笑眯眯道:“行啊,你买有内部员工价,一文一斤,限购十斤。”
来福咧了咧嘴,“好,谢谢东家,等会儿我回去取背篓来买。”
王承德犹豫了一下,还是没买。
沈新痛快答应下来,“行。”
等人走后,沈新陷入沉思,不是他多想,事出反常必有妖。
这节骨眼上商船怎么会如此巧合停滞在府城,肯定有其他内情。
看来碳窑一日都不能停,多做一点是一点,沈新去了大窝山捡了满满两背篓干柴,又跟古墨书说明日继续做木炭。
翌日天公作美,是个大晴天。
沈新吃过早饭,和王三柱一起把木炭装上车。
要走之前,秦宁拿了一顶用兔子皮做的帽子,跟沈新说:“现在天气冷,容易冻感冒,把帽子戴上保暖还不易感冒。”
他一脸期待地看着沈新:“昨天紧急做的,有些粗糙,希望相公不要嫌弃。”
沈新心中无语,兔帽子毛茸茸的,中间还有两小耳朵,这么奶唧唧的帽子和他的高大威猛的形象一点都不匹配。
有点侮辱他的形象,他并不想要。
王三柱在一旁看的很羡慕,“东家真是好福气,有个知冷知热的夫郎。”
沈新勾了勾嘴角,谦虚道:“一般人可比不上我夫郎。”
王三柱:“。。。。。。”
秦宁耳朵发红,眼里却全是笑意,他受到了鼓励,再接再厉道:“相公的束发不好弄乱,我在前面看的更清楚些,我给你戴吧。”
沈新心中抗拒不已,但王三柱还在一旁看着,他拒绝了就是不给秦宁面子,徒留话柄。
最后他只能憋憋屈屈地弯腰低头,“戴吧。”
乡间小路被积雪掩盖,几行杂乱的脚印深陷其中,而后被更深的车辙印掩埋。
沈新驾着骡子,带着王三柱先去了上河村。
两人到了村口,骡车的速度便慢了下来,王三柱开始吆喝。
“卖木炭嘞。”
“上好的黑炭嘞。”
就这样一路吆喝着进了上河村中主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