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二楼三号厅,检票进去。
影厅不算最大,但座椅柔软,环境干净。
他找到自己的位置坐下,左右都还没人。
他把军大衣脱下来抱在怀里。
灯光渐渐暗下,银幕亮起,先是其他电影的预告片,然后便是熟悉的公映许可证和北影厂、紫禁城影业、盛影传媒的片头标志。
影厅里彻底安静下来。
……
银幕上,故事开始了。
第一幕:崩塌(1996年底-1997年初)
镜头掠过白雪覆盖的东北平原,落在钢城一座庞大的国有钢铁厂。
高耸的烟囱,轰鸣的车间,穿着深蓝色工装、戴着安全帽的工人们穿梭其间,空气中仿佛都弥漫着钢铁与煤灰的气息。
广播里播放着激昂的进行曲和安全生产通知。
陈建国(葛尤饰)正是这钢铁洪流中的一员。
作为厂里的技术骨干,他戴着眼镜,穿着洗得发白的工装,在机床前专注地操作着,眼神里透着属于技术工人的自信和笃定。
下班后,他骑着二八大杠自行车,穿过熟悉的厂区生活区,邻居工友热情地跟他打着招呼:“陈工,下班啦?”“哎,回了!”
回到家,是厂里分配的公房,面积不大,但整洁温馨。
199:《当幸福来敲门》(上)
妻子李玉梅(宋玬玬饰)正在公用厨房里忙碌,锅里炖着白菜粉条,热气腾腾。
儿子陈小强(芭图饰),趴在炕桌上写着作业。
晚饭时,陈建国从怀里掏出一个用旧报纸仔细包好的东西,小心翼翼地打开,是一套崭新的《英汉大词典》。
他脸上带着点小得意,对儿子说:“小强,好好学,将来考大学,出国留学!爸给你攒钱!”
李玉梅笑着嗔怪他乱花钱,眼神里却满是温柔。
这是一个典型的、依赖于“单位”的东北工人家庭,虽然不富裕,但稳定,有盼头。
陈建国信奉“厂子就是家,技术就是铁饭碗”,他床头贴着“先进生产者”的奖状,柜子里放着那本象征着他知识和地位的《英汉大词典》。
然而,时代的洪流无情地拍打而来。
工厂大礼堂,黑压压坐满了工人。
主席台上,领导面色凝重地念着文件,“减员增效”、“下岗分流”、“产业结构调整”、“阵痛期”……一个个陌生的词汇,像重锤一样砸在每个人心上。
当念到“陈建国”的名字出现在第一批下岗名单时,他脸上的血色瞬间褪去,眼镜片后的眼神充满了茫然和难以置信。
他技术过硬,是厂里的劳模啊!怎么会?
散会后,他茫然地随着人流走出礼堂,手里多了一本薄薄的《下岗证》和一个装着寥寥几张“买断工龄款”的信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