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合张祥云的工作,田尚云负责开质量轻,强度高的新材料,其中就有铝合金。
让白佑彬觉得难以置信的是,这些科学家与工程师,依据他们的发明与发现,认为未来的海战模式将与现在的海战模式有着天壤之别,决定海战胜负不的再是火炮,而是能够投掷炸弹与鱼雷的飞机。战列舰也不再是海洋战场上的绝对主力,能够搭载飞机,并且支持飞机作战的战舰才是真正的主力。
显然,以白佑彬的认识,他很难理解这些“学者”的观点。
更重要的是,在白佑彬看来,董翔宇他们根本就没有上过战场,更没有指挥过战斗,又怎么知道海战的展方向呢?
只是,这些权威学的意见得到了高度重视。
至少,在以往的二十年中,他们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且事实反复证明,他们的发展不但提高了帝国的实力,还改变了整个帝国的面貌。那么,谁会认为他们的建议没有重大的意义呢?
关键是,董翔宇他们必须用实际行动来证明他们的理论。
为此,在《海军十年规划报告》中,董翔宇等人提出了证明其理论的实际操作方法,或说具体手段。比如,争取在战争结束之前制造出第一架飞机,然后用二年左右的时间使其“军事化”,即具备携带与投掷炸弹的能力,然后在三年之内组建一支试验性质的飞行部队,并且由其来检验飞行部队的作战能力。
如果他们的理论得到了证明,帝国海军必然生一次自进入火炮时代以来,规模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技术革命,从而彻底颠覆以往的海战战术,彻底改变海军的面貌,甚至彻底改变海战的方式。
白佑彬不得不佩服陈锦宽的胆魄,而十年之后,他不又不得不佩服陈锦宽的眼界。
可以说,正是陈锦宽在众人都认为不可能,在众人都不相信的情况下,采纳了董翔宇等人的方案,从而为帝国海军三百年来的第一场技术革命打下了基础。等到十年之后,当所有人回头看此时的帝国海军时,恐怕不会有一个人否认科学家与工程师做出的贡献,同时也不会有一个人否认陈锦宽的远见卓识!
第十四卷 双管齐下 第六章 … 孤岛血战
在得到陈锦宽的授权之后,白佑彬全程参与了“海军十年规划”的讨论与修订工作。
在此期间,太平洋与北大西洋上的战争仍然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
八月四日,陆战第五军的先头部队在第33舰队与火力支援舰队的支持下登上了瓦胡岛西面的海滩,并且在二日之内巩固了登陆场,建立起了临时码头,并且向岛屿腹地推进了大概三公里。
进攻瓦胡岛的作战行动是自瓜岛争夺战之后,帝国海军陆战队打得最艰难的一次战役。
最初的时候,余辉宏只准备了五个陆战师,并且认为在火力支援舰队的支持下,陆战队就能打下瓦胡岛,根本不需要第33舰队(当时番号已经变更为第13舰队)的支持,结果却完全在余辉宏的预料之外。
在为期二天的滩头阵地争夺战中,陆战队就伤亡了三千多名官兵。
当时,美军在四十四个小时之内发动了七次大规模反击,投入的反击兵力超过了八万。用前线作战的陆战队官兵的话来说,美军的拼了命的想将上岸的帝国陆战队赶下大海,夺回滩头阵地。
与陆少丰不同,在遇到美军的激烈抵抗之后,余辉宏立即调整了战术。
在经过了二天的激烈争夺之后,首先上岸的第31陆战师被第37陆战师与44陆战师替换了下来。同时,陆战队暂时停止向内陆挺进,转为全面加强滩头阵地的防御,并且在外围构筑了三道防线。
为了加强对登陆部队的支援,余辉宏还提前派出了炮兵部队。
到八月七日的时候,不但第13舰队与火力支援舰队参加了战斗,刚刚完成组建的第12舰队也到达了战场,并且在蓝凌波的指挥下参加了炮击瓦胡岛的作战行动。随后,第31舰队(临时番号为第14舰队)与“海虎”号破交舰队也赶了过来,担负起了封锁珍珠港,对付美军小型舰艇集群的作战任务。
到九日凌晨。美军又发动了四次大规模地反击。
在打退了美军地最后一轮反击之后。被派上战场地三个陆战师已经阵亡了一千七百六十四名官兵。另外还有三千八百五十一人负伤。失踪一百六十三人。当然。美军地伤亡要比帝国海军陆战队多得多。
不说别地。余辉宏派了三个工兵营。用了二天地时间才清扫了战场。
据陆战第五军地统计。美军在前一百个小时地战斗中。一共阵亡官兵七千六百六十八人。另外还有二千余名美军官兵被俘。伤员肯定过万。甚至超过了二万。
巩固了滩头阵地之后。陆战队在九日上午重新发动了进攻。
此时。第34陆战师与第11陆战师都已上岸。第31陆战师也调整好了状态。充当战术预备队。
为了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