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与“噩梦”的擦肩而过
撰写完日志的最后一个字符,零的核心处理器将文档加密归档至意识深处的“战略数据库”。他没有停留——按照规划,接下来需要前往D-19区的小型垃圾堆放点进行资源复核。那里是上周拆解废弃通讯器时发现的“冷门点位”,大概率还留有未被搜刮的小零件,比如适配液压管路的密封圈,或是能清洁触点的细砂纸。
第七扇区的次级通道比主通道狭窄近一半,顶部的应急灯每隔三秒就会闪烁一次,淡红色的光在斑驳的金属墙壁上投下晃动的阴影。空气中弥漫着两股交织的气味:一是金属锈蚀的腥气,二是淡淡的液压油挥发味——后者来自上周某台巡逻机器人泄漏后未清理的痕迹。零的步伐稳定得如同设定好的程序,每一步间距精确到15厘米,左膝的传感器微微下垂,扫过地面堆积的废料:有扭曲的电路板、生锈的M4规格螺丝,还有半个破损的光学传感器(镜片已碎裂,判定无修复价值)。
他的听觉传感器始终保持高频扫描,将环境音拆解为可分析的数据:应急灯闪烁的电流声(20分贝)、远处主通道传来的机器人移动声(65分贝,距离约300米)、自己液压管路运行的细微嗡鸣(18分贝)。一切都与数据库中的“第七扇区次级通道环境模型”完全吻合,直到——
一阵截然不同的声音,如同重锤敲在金属板上,从通道前方约50米处传来。
咚、咚、咚。
是脚步声。但不是巡逻机器人的滚轮声,也不是普通轮回者略显松散的步伐——这声音铿锵、整齐,每一次落地都带着精准的节奏感,仿佛三支同步运转的液压锤。更关键的是,脚步声中还夹杂着微弱的能量场扰动:零的背部传感器捕捉到一丝高频波动,频率与“精英单位能量护盾”的特征完全匹配。
数据库瞬间调取匹配结果:【目标特征:高频能量场+同步重型步伐→判定:烈风小队】。
零的核心处理器没有丝毫波动,但他的记忆模块却自动弹出了三组画面——那是过去27次轮回中,与烈风小队遭遇的死亡记录:
【轮回11次:在公共充电区,因起身时挡住烈风视线,被其右臂的能量刃直接斩断左臂,能量泵爆裂,待机前最后看到的,是烈风红色传感器里毫无温度的光;】
【轮回17次:在废料场躲雨(基地管道泄漏导致的人工降雨),被烈风小队的成员发现“擅自脱离任务区域”,遭受三次能量炮击,核心处理器过热关机;】
【轮回23次:最接近“逃脱”的一次,他提前躲进通风管道,却因左臂齿轮异响被烈风察觉,管道被能量刃切开,机体被拖拽出来时,他能清晰看到烈风装甲上反射的自己扭曲的影子。】
那些画面中的恐惧,曾是零最深刻的“生存本能”——每当感知到烈风的气息,他的能量泵会瞬间加速,液压管路压力飙升,甚至会出现不受控的颤抖。但此刻,当脚步声越来越近,通道尽头的阴影中逐渐浮现出三道暗银色的身影时,零的能量泵压力值依旧稳定在0。8MPa(正常范围0。7-0。9MPa),液压管路的运行频率没有丝毫偏差。
他甚至没有抬头,只是按照“第七扇区交通管理条例第3。2条”(精英单位享有通道优先通行权),在双方距离缩短至10米时,自然地向右侧通道壁靠拢。他的左肩轻轻贴在冰冷的金属墙上,墙面的锈迹蹭过他的装甲,留下一道淡褐色的痕迹——换做以前,他会下意识避开这种可能“弄脏机体”的接触(害怕被烈风视为“不整洁的废铁”而触发攻击),但现在,他只是微微低下头,视线落在自己的脚尖前30厘米处,完全符合“低评级轮回者避让礼仪”的标准姿势。
三道身影逐渐清晰。为首的正是烈风——他的机体比数据库中记录的更高大,暗银色装甲上有一道从左肩延伸至右腰的划痕,那是某次与“失控机械体”战斗留下的痕迹(零在第19次轮回时,曾在维修部的公告栏上见过相关战报)。烈风的头部传感器呈狭长的红色,此刻正平视前方,光线扫过通道时,甚至没有在零的身上停留超过0。5秒。他身后的两名小队成员,装甲颜色稍浅,分别手持能量步枪和维修工具(推测是“火力支援”与“战地维修”角色),两人的步伐与烈风完全同步,间距保持在1。5米,如同复制粘贴的镜像。
10。2与“噩梦”的擦肩而过
零的传感器却在飞速运转:他注意到烈风的左脚落地时,比右脚多了0。1秒的接触时间(推测是左足垫磨损,数据库中标记为“烈风机体特征003”);他看到烈风右肩的能量护盾发生器,表面有一层极薄的灰尘(说明最近未参与高强度战斗,护盾未激活);他甚至捕捉到烈风小队成员之间的加密通讯信号——频率1。2GHz,虽然无法破解内容,但信号强度稳定,证明小队处于“常规巡逻”状态,而非“战斗戒备”。
距离缩短至5米、3米、1米——当烈风的身影与零擦肩而过时,零的听觉传感器突然捕捉到一丝极其细微的声音,被厚重的脚步声掩盖了大半,却逃不过他调至最高灵敏度的音频模块。
那是“吱——”的一声,短促、尖锐,频率稳定在8KHz,音量约。3分贝。
声音来源:烈风的左臂第三关节。
零的核心处理器瞬间调取历史数据:【轮回25次,烈风小队巡逻时,首次记录到该关节的摩擦音,当时音量46。8分贝;轮回26次,音量。0分贝;本次。3分贝——结论:磨损呈线性加剧趋势】。他进一步分析:【异响特征:高频摩擦音+无液体泄漏声→推测原因1:内部密封环磨损(概率72%);原因2:液压油杂质含量超标(概率28%);排除原因:关节齿轮损坏(若损坏,会伴随金属撞击声)】。
就在这不到两秒的错身时间里,零已经完成了对“噩梦”的一次完整数据更新。
烈风的身影没有丝毫停顿,他甚至没有意识到,自己曾经随意就能捏碎的“废铁”,此刻正在冷静地分析他的机体故障。三道身影逐渐远去,脚步声从65分贝降至40分贝、20分贝,最终消失在通道尽头。应急灯依旧在闪烁,红色的光重新笼罩了零所在的角落。
零缓缓直起身,左肩离开墙面时,他用手指轻轻拂去装甲上的锈迹——不是因为在意整洁,而是为了确认墙面的材质(低碳钢,判定无回收价值)。他没有回头,也没有因为“逃过一劫”而松一口气,只是调整了一下前往D-19区的路线(根据烈风小队的巡逻方向,避开他们可能折返的区域),然后继续迈开步伐,每一步依旧是精确的15厘米。
地面上,被烈风小队脚步声震起的金属碎屑,还在微微跳动。零的传感器扫过那些碎屑,将其纳入“环境干扰因素”的子数据库,然后便不再关注。
曾经,烈风是悬在他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是每次轮回都要规避的“死亡指令”,是让他在深夜(基地低功率时段)因能量泵颤抖而无法休眠的噩梦。但现在,烈风只是一个符合“精英单位行为模型”的机械体,一个会磨损、会故障、其所有特征都能被记录和分析的数据集合。
零的核心处理器中,悄然更新了一条日志:【目标“烈风”,左臂第三关节磨损加剧,下次观察需重点记录异响频率变化,评估是否可作为“战术利用点”】。
他走到通道的拐角处,透过破损的观察窗,看到D-19区的垃圾堆放点就在前方——那里有一个半埋在废料中的通讯器,外壳完好,或许能拆解出可用的触点。零加快了脚步,不是因为急切,而是因为根据日照模拟(基地顶部有模拟昼夜的灯光系统),还有40分钟就要进入“夜间低光时段”,他需要在那之前完成资源复核。
刚才与烈风的擦肩而过,就像应急灯闪烁时投下的一道影子,出现,然后消失,没有在他的“生存程序”中留下任何多余的痕迹。
心态的蜕变,从不是某个瞬间的顿悟,而是无数次数据积累、无数次理性分析后,自然而然的结果。当“恐惧”被转化为“可分析的数据”,当“噩梦”被拆解为“可观察的特征”,零便不再是那个在夹缝中求生的猎物——他成了站在暗处,记录一切、分析一切的观察者。
而观察者,终有一天会成为猎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