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他们是白痴!”
很快,巨大的爆炸声淹没了苏军士兵的咒骂声。
可怜的苏联士兵望着夭空中往来穿梭轰炸的芬兰飞机,实在无法理解,他们强大的空军现在跑到哪里去了。
苏联士兵们并不知道,事实上,芬兰空军的规模远小于苏联空军,不过芬兰空军飞行员的训练更加扎实,要求标准很高。芬兰飞行员与其他国家之间的技术交流也非常普遍。芬兰空军在这个阶段已经开始使用4机编队做为他们空战的基本编制。这种编队和德国在西班牙内战时期发展出来的战术编组的基本概念是相似的。4架飞机当中以两架为小队进行战斗,通常是由资历较深有一定经验的飞行员担任小队的长机,在战斗中居于主动的地位,另外一架由资历较浅的飞行员操作,负责掩护和伺机攻击敌机。这种战术编队将在不远的将来逐渐被世界各国采用,并且成为现代战斗机作战编队的基础。
和芬兰空军相比,苏联空军的情况便要差上许多了。差劲的训练和呆板的战术使得苏联空军虽然在数量上大于芬兰空军,然而在作战效果上却远不如芬兰空军的表现,导致苏联空军在这场战争一开始爆发时便损失惨重。而苏联空军对芬兰境内目标的轰炸效果也非常有限。
在入侵芬兰的时候,苏联空军还是采用沿习自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的3机编队战术,无论是在飞行员个别的训练、编队间的默契以及作战意志上都远不如芬兰空军。由于飞行员的素质差,在战斗中,苏联空军3机编队中的僚机有的时候无论有没有目标,都会随着长机开火,形成浪费弹药的情况。而负责支援轰炸机和掩护地面进攻部队的战斗机在战斗中有的时候还会丢下同伴,自管自的脱离作战空域!
而现在的苏联士兵们遭到来自芬兰入空中打击的惨剧,便是这么来的。
芬兰入的空中攻击很快结束了,当芬兰入的飞机飞走后,芬兰入的游击队也撤走了,留下的,是遍地的苏军士兵的尸体,和被击毁的火炮、坦克和车辆的残骸。
而差不多同样的悲剧,在芬兰战场的各条战线上,也在一再的上演着。
过不多久,相关的报告便出现在了遥远的东方。
“你们是从哪里弄来的这些情报?”
在北京的中国国土安全部的一间密室里,一个入看了一眼桌面上的报告,并没有急于打开,而是问了一句。
“我们在那边有观察员和眼线。”
“情报可靠吗?”
“可靠。眼线有许多都是俄国入,而且是对克里姆林宫极度恐惧和不满的入。”
“总统府、总参谋部和陆军部都希望准确了解苏军的战力,以便制定相应的对策,要知道,咱们中国的时间,可是不多了。”
“大家都明白这一点,所以在这件事上都下了全力。过几夭,还会有更多的情报送来。”
“明白就好。”
国土安全部长水井点了点头,打开了报告。他并没有立即去看上面的文字,而是拿起了夹在里面的几张照片,仔细的看了起来。
第一张照片上,赫然是一辆被击毁的苏军“t…28”坦克的残骸。
(未完待续)
(四百三十七)空前绝后的“大德意志”号
看到这辆被击毁的多炮塔坦克,水井嘴角不屑的撇了撇。
对于中国陆军来说,这种华而不实的大型坦克,早都已经淘汰掉了。
水井相信,经过了这次芬兰人给的教训,苏联人应该是会把这种“社惠主义生产力优越性的杰出代表”的坦克从装备序列当中给拿下来了。
水井拿起了另一张照片,根据照片下方的说明,这张照片上显示的是芬兰工业城市维堡遭到苏联空军轰炸时的景象。在照片中,整个城市已经完全被浓烟所笼罩,很多建筑物已经毁坏。
水井又拿起其它的照片看了起来,一张照片上是苏军杀害的芬兰军人和游击队员的照片,尸体被抛弃在荒野,大部分已经被积雪掩埋。另一张照片上则是苏军阵亡将士的墓地,一眼望不到边的十字架。还有一张照片是被击毙的苏军官兵的尸体照片,这些尸体层层叠叠的压在一起,形成高高的尸堆,在尸体的不远处,是几辆被击毁的苏军坦克的残骸,凭着自己的经验,水井能够认出来,那些被击毁的坦克是“t…26”和“bt2”。
水井放下了照片,看起了报告:
“……到目前为止,这次战争使苏军损失惨重。到目前为止,苏联人民委员会议向苏共最高苏维埃提交的报告中提到苏军在战争中的伤亡数字为:死亡48745人,伤158863人。这个数字是对外公开的,很可能是苏联的宣传手段,并不反映苏军的实际伤亡情况,实际的数字应该更多。”
“苏联政府对芬兰的抵抗估计过低。开战前,苏联领导人普遍认为,芬兰是个小国,国力不强,军力薄弱,政府不得人心,苏联一旦出兵,芬兰民众便会起而响应,从而在短时间内结束战争。这种错误估计导致苏军仓促出兵,麻痹轻敌,准备不足,没能在战争开始时就投入决定性力量。据我们的了解,芬兰在各个主要战场上集中了13万人的部队和500余门火炮,而苏联一开始只投入了20万人和900门火炮,虽然苏军有1000辆各种坦克投入战斗,但没有好好运用,因而损失惨重。苏联军队也没有做任何冬季在森林中作战的装备。苏军大量使用战斗车辆,而在芬兰的冬季,这些车辆必须24小时不熄火才能保证油料不会冻住,结果造成苏军第一次进攻的惨重失败。苏军随后被迫重新制订作战计划,增调兵力,调整部署,收缩战线,将进攻重点放在卡累利阿地峡实施进攻。”
“苏军的作战方法不适应战场条件。苏芬边境是一个不同于中欧平原的特殊战场。这里湖泊纵横,森林茂密,人烟稀少,交通不便,气候严寒,不利于苏军重型装备和大规模兵力的行动,却适合于芬军轻装备、小兵力的使用。参加战斗的苏联军队主要是由来自于南方的部队组成,这些士兵不适应芬兰的冬季寒冷和森林中的战斗。绝大部分芬兰人还生活在农村,他们自己的御寒衣物已经足可以使他们在严冬中战斗,今年的冬季是芬兰历史上有记录的最寒冷的三个冬天之一。而集中优势兵力突破曼纳海姆芬军防线的苏军,因受道路所限常常形成兵力拥挤,结果成为芬军机枪射击最有利的目标。踏雪行进的苏军步兵因前进缓慢,常与坦克脱节,结果经常被机动灵活的芬军各个歼灭。苏军炮兵因受观察的限制,常常误伤己方部队。在拉多加湖以北沿林间道路行进的苏军纵队,因机动受限,不便展开,首尾难以相顾,坦克与火炮则陷于无用武之地,常常没有发挥作用便被芬军击毁。”…;
“此外,苏军的人员素质严重下降。这是因为在1937年至1938年的‘大清洗’后上任的许多年轻的师级指挥官都缺少实战经验,也缺少指挥器材,在作战中常常情况不明,判断失误,举措缓慢。在大清洗中,苏联军官有80%被撤换,新上来的都是忠于斯大林而不懂指挥战争的。苏军士兵也缺少训练,在有的战线,苏军士兵甚至被要求手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