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9小说网

669小说网>噢中草药故事书 > 第357章 百草堂之余甘子(第3页)

第357章 百草堂之余甘子(第3页)

“王药师,我家老头子喝了两副药,今早已经能喝粥了!”卖菜的李婶举着空药碗,笑得眼角皱成了细纹。王宁正给一位老人诊脉,闻言抬头笑道:“您让他再喝三天巩固下,记得别吃生冷的东西。”

就在这时,门口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刘二挎着个布包,探头探脑地站在门口,眼神躲闪。王雪瞥见他,立刻皱起眉:“你来干什么?我们这里不欢迎你!”

刘二缩了缩脖子,从布包里掏出个纸包,递向王宁:“王……王药师,这是孙老板让我送过来的,说是……说是给您的余甘子,让您掺着用,能多制点药。”

王宁接过纸包,指尖触到里面的果实,只觉手感不对——自家炮制的余甘子干燥紧实,这纸包里的却有些发潮。他打开纸包,取出一颗放在鼻尖轻嗅,除了余甘子的酸涩味,还隐约带着点霉味。

“这余甘子是哪来的?”王宁脸色沉了下来,“都已经受潮发霉了,怎么能入药?”

刘二眼神闪烁,支支吾吾道:“我……我也不知道,孙老板就说让我送来。他还说,要是您不用,镇上的药怕是不够用,到时候百姓还得怪您。”

林婉儿恰好从后院进来,听到这话,上前一步拿过纸包,仔细看了看里面的果实:“这不是新鲜的余甘子,是去年的陈货,还被水浸过,药性早就散了,喝了不仅没用,还会伤脾胃。孙玉国这是想让你用坏药,毁了百草堂的名声。”

百姓们顿时炸开了锅,李婶气得拍了下桌子:“怪不得上次我去他药铺,他说余甘子缺货,原来是藏着坏药想害咱们!”王宁握紧纸包,沉声道:“大家放心,我绝不会用这种药材。只是咱们现有的余甘子,确实快不够用了,得再去山林里采些回来。”

话音刚落,门外又传来马蹄声,一个穿着锦缎长衫的中年男人牵着马走进来,他腰间挂着个装满银锭的钱袋,脸上堆着笑:“在下钱多多,是个药材商人,听闻王药师用余甘子治好了怪病,特意来看看。”

钱多多走到柜台前,拿起一颗余甘子,放在手里掂量着:“这余甘子药效好,要是能运到其他城镇,肯定能帮到更多人。王药师,不如咱们合作,我负责收购和运输,你负责采摘和炮制,利润咱们五五份,怎么样?”

王宁有些犹豫,他从未和药商打过交道,担心对方会抬高价格,让百姓买不起药。林婉儿看出他的顾虑,轻声道:“钱老板,我们合作可以,但有个条件——余甘子的售价不能高于成本的两倍,必须让普通百姓都买得起。”

钱多多愣了一下,随即笑道:“林姑娘放心,我虽是商人,但也懂‘医者仁心’的道理。只要能保证药材供应,价格好说。”

王宁见他态度诚恳,便点头答应:“那好,我们可以合作。只是现在余甘子数量不足,我打算明天再带些人去山林采摘,顺便教大家辨认余甘子树,以后也能自己采摘入药。”

百姓们一听,纷纷举手:“王药师,我跟你去!我山里熟!”“我也去,多个人多份力!”王宁看着热情的百姓,心中暖意融融,立刻安排张阳药师准备采药工具,又让王雪统计愿意去采摘的人数。

第二天一早,二十多个百姓背着背篓,跟着王宁、林婉儿和张阳药师往山林走。王雪拿着树枝,边走边给大家讲解:“大家看,余甘子树的叶子是细长的,像线一样,两两对生,果实是黄绿色的,摸起来有点粗糙……”

到了之前发现余甘子的山坡,百姓们立刻分散开来,小心翼翼地采摘着果实。李婶摘了一颗,放进嘴里尝了尝:“哎,这果子真是先苦后甜,难怪能治病!”王宁则在一旁指导大家,只摘成熟的果实,留下未成熟的,保证来年还能有收成。

就在大家采摘得热火朝天时,远处突然传来一阵呼喊:“王药师!不好了!孙玉国带着人,把咱们晾晒的余甘子都抢走了!”

王宁心里一紧,立刻带着几人往回赶。刚到百草堂附近,就看到孙玉国带着几个壮汉,正把院子里晾晒的余甘子往马车上搬。张娜挡在马车前,急得眼圈发红:“你们不能搬!这是给百姓治病的药材!”

“凭什么不能搬?”孙玉国双手叉腰,一脸蛮横,“这余甘子是在山里采的,谁都能要!我运去其他地方卖,赚的钱比你这破药铺多得多!”

王宁快步上前,挡住孙玉国:“孙玉国,你抢百姓的救命药,就不怕遭天谴吗?”孙玉国冷笑一声,挥手让壮汉动手:“别跟他废话,赶紧搬!”

就在这时,钱多多带着几个伙计赶了过来,手里拿着一张纸:“孙老板,你可别胡来!这余甘子的采摘权,我已经跟镇上的里正报备过了,只有王药师有权利支配。你要是抢药,就是违反规矩,里正大人可不会饶你!”

孙玉国看着钱多多手里的报备文书,脸色瞬间变得惨白。他本想抢了余甘子卖钱,没想到对方早有准备。壮汉们见势不妙,纷纷放下手里的余甘子,溜到了一边。孙玉国气得咬牙,却不敢再放肆,只能狠狠地瞪了王宁一眼,灰溜溜地走了。

百姓们也陆续赶回,见余甘子没被抢走,都松了口气。钱多多笑着拍了拍王宁的肩膀:“王药师,以后有我在,保证没人敢再抢你的药材。咱们赶紧把余甘子收好,早日运到其他城镇,帮更多人治病。”

王宁看着院子里满满的余甘子,又看了看身边热情的百姓和真诚的伙伴,心中充满了希望。他知道,这场关于余甘子的风波还没结束,但只要守住“医者仁心”的初心,就一定能克服所有困难,让这小小的果实,继续传递着中医药的温暖与力量。

秋风染黄了小镇外的山林时,百草堂后院的空地上,已栽满了半人高的余甘子树苗。王雪蹲在苗畦边,小心翼翼地给树苗浇水,双丫髻上别着的野菊换成了晒干的余甘子果串,粗布围裙上沾着点点泥土——这是她跟着张阳药师学育苗时蹭上的,洗了好几次都没完全褪去,倒成了她的“勋章”。

“小雪,慢着点浇,这树苗怕涝。”王宁走过来,手里拿着一把木勺,勺柄上刻着个“药”字,正是父亲当年用过的工具。他弯腰拨开一棵树苗的土壤,露出细密的根系:“你看,根系已经扎稳了,再过两年,就能结出果实。”

张阳药师提着竹篮走过来,篮子里装着刚炮制好的余甘子粉,月白长衫上的香囊换了新的,里面装的是晒干的余甘子花:“钱老板刚才派人来送消息,说运去邻镇的余甘子药,已经治好了不少患者,还想再要一批货。”

林婉儿靠在院中的老槐树下,手里翻看着一本泛黄的古籍,正是王宁家传的《本草备要》,书页上多了不少她添的批注:“孙玉国那边,听说把药铺盘给了别人,去外地了。临走前,还托人把之前抢药时摔坏的药罐送了回来,算是赔罪。”

王宁闻言,笑着摇了摇头:“他能明白过来就好。咱们做药师的,图的不是赚多少钱,是能让百姓不受病痛折磨。”

正说着,院门外传来一阵喧闹声,一群村民簇拥着里正走了进来,手里捧着一块崭新的木匾,上面刻着“仁心济世”四个大字,漆得锃亮。里正握着王宁的手,笑得满脸通红:“王药师,这是大伙凑钱做的匾,感谢你用余甘子救了全镇的人,还教我们育苗、采药,让咱们多了条生计!”

王雪兴奋地跑过去,摸着木匾上的字:“太好了!咱们把匾挂在堂屋最显眼的地方!”

众人七手八脚地把匾挂好,堂屋里顿时热闹起来。李婶提着一篮刚蒸好的米糕,塞给王宁:“王药师,尝尝我做的米糕,里面加了点余甘子粉,酸甜可口,还能开胃。”卖豆腐的陈婶也抱着一坛豆腐乳:“这是用你教的法子,加了余甘子汁腌的,味道特别好。”

王宁看着满院的笑脸,心中满是温暖。他想起半年前,百草堂还深陷危机,百姓们被怪病折磨,如今却能这样其乐融融,这一切都离不开那小小的余甘子,更离不开大家的信任与支持。

这时,钱多多骑着马赶来,身上的锦缎长衫沾了点风尘,却依旧精神抖擞:“王药师,好消息!我跟其他城镇的药铺都谈好了,以后咱们的余甘子药,能卖到更远的地方去。我还想在镇上建个药材加工坊,雇村民们帮忙炮制药材,让大家都能多赚点钱。”

“太好了!”村民们立刻欢呼起来,七嘴八舌地讨论着要去加工坊帮忙。王宁看着眼前的景象,突然想起父亲临终前的话,那时他还小,不懂“医者仁心”的真正含义,如今终于明白——所谓医者,不仅要治好患者的病,还要为百姓谋福祉,让中医药的智慧,真正惠及更多人。

林婉儿走到王宁身边,指了指后院的余甘子树苗:“你看,这些树苗就像中医药的传承,只要有人用心培育,就能一直生长下去,造福一代又一代人。”

王宁点点头,目光望向远方的山林,那里的余甘子树已经挂满了果实,黄绿色的果实在阳光下闪着光。他知道,这小小的余甘子,不仅化解了百草堂的危机,更在小镇上种下了希望的种子。而他与余甘子的缘分,与中医药的缘分,也将像这余甘子树一样,深深扎根,枝繁叶茂,绵延不绝。

夕阳西下,余晖洒在百草堂的木匾上,“仁心济世”四个大字熠熠生辉。堂屋里的药香、村民的笑声、后院的虫鸣,交织在一起,谱成了一曲关于药与缘的动人歌谣,在小镇的暮色中,久久回荡。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