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就是一个农人的形象。
“新馆舍如何?”
农学馆也在去岁搬迁到了兴道坊的“大周皇家学院”。
“回陛下,那当然是绝顶的好!”
“学院占地宽广,大气磅礴,农学馆能占一席之地,幸甚!”
“哈哈,农事乃国之根本。”
“这几年,农学馆佳音频传,卿居功至伟。”
宇文衍亲政后,便设立了“三馆”。
农学馆大力发展先进农具,推广垄耕种植,沤肥之术,虫害防治等。
粮食产量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不小的提升。
另外。
还下大力气发展猪牛羊及家禽、水产养殖技术,研制饲料。
大棚育种,育苗,种菜等应用也取得不错的成效。
推广冬小麦,西瓜,棉花,橄榄树,以及其他一些果树的种植。
农书《齐民要术》在农学馆得到很好的应用。
比如农产品的加工。
腌制,酿造,肉脯,干货,窖藏等技术都有专人研究。
并且。
其中很多内容,编纂成了各级学堂的必备课程。
可以说。
大周农业能够获得五谷丰登,粮仓满盈的景象。
农学馆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都是陛下运策帷幄,下臣不敢居功。”
作为贾思勰的侄孙辈后人。
这部农学巨着能发扬光大,贾仲明就已经心愿达成,感激涕零了。
“建康城杂交水稻培育可有进展?”
南北统一后。
宇文衍便让农学馆派遣特别小组,前往南方培育杂交水稻。
“回陛下。”
“每年都会从南方各地,东北,交趾,甚至是倭国挑选优质植株……”
“良种野生稻也有采集。”
“农学馆准备前往交趾设立一处培育基地。”
宇文衍很清楚。
杂交水稻的培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但是,只要有人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