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9小说网

669小说网>一世富贵笔趣阁无弹窗 > 第710部分(第1页)

第710部分(第1页)

转到了各部首领手里罢了。

三司要抓住经济的上游和大宗货物,商业的末端尽量放开,才能把经济做活。让商业链条完全封闭,社会插不上手,商业行为就失去了放大作用。经济的活力最重要的是在末端,成本和效率在前端,三司要管该管的,不要想把什么都抓在自己的手里。

正在这时,几个士卒赶着一二十匹马从城外走来,径直向都护府去。

徐平看见,对范仲淹道:“还有一件事,现在朝廷正在收买党项人的军器。劲弩和铁甲尽入各军,差一些的弩和弓及刀枪之类,要拨一些到你管下的巡检司里。马当然是由各军先选,好马入各军骑兵,拣剩的再由你去挑拣为巡检司士卒骑用,再剩下的才会拨到三司和驿铺去。不过,刀枪弓矢之类随时可以挑,反正各军不会用。你最好及时派人去挑出合用的,过些日子,可就会直接分了运到各路巡检司去。”

范仲淹笑道:“都护说得对,如此体贴,先行谢过。对了,为何各军不来挑刀枪使用?党项军器,我看也不少成色精良的,并不比军中使用的差。”

“各军与巡检司不同,他们的军器全由枢密院统一配备,不得自行携带。军中使用的刀枪之类自有制式,且有铭记,不能使作其他器械。就是收上来的劲弩,也会收到枢密院辖的作院,重新打造一番,成为制式再发到军中。”

范仲淹听了,微笑着点了点头。徐平是要把枢密院直近的各军彻底与地方管的巡检司区分开,军中自成系统。这军改的大原则,这一带开始先行。范仲淹不是个古板的人,陇右诸军已经用战绩证明了这种做法,慢慢地他也想明白了。

条块分割,在地方上就是郡县代替封建,古人对其中的分别利害多次争论,至柳宗元的《封建论》,基本绝了封建再起的土壤。现在军改,本质上就是在军中破封建,立郡县而已,范仲淹对具体的军事可能不太熟,对这种大道理却容易理解。作为一代大儒,那么多书他不是白读的。设立各军,就是对军队建立条的管理,军权上收中央朝廷。设立各路巡检司,就是留给地方块的军权,便于处理地方事务。巡检军力可以因地制宜,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军事力量,只看面对的任务而已。这一点,范仲淹非常明白。

军器、马匹尽着各军先挑,还是要中央制地方的思路。军改的具体制度,很多范仲淹还不明白,不理解,没有关系,在前线统领一方,他可以慢慢摸索。军改的大方向大道理他却是一点就通,而且非常赞同,这本就是要做的事情,只是以前没有摸索出手段而已。

第1章 宰相

“风烟新洛邑,冠盖上东门”,这个时候刘敞还没有写出这句诗,他跟苏颂和张载等人离开西北,急急赶到京城,参加此次的科举。诗没有写出来,景色却是那个景色。上东门是到京城的驿路所在,来往的达官显贵都要经过这里,几乎日日不绝。

徐平回京,一样要经过这里。在这里歇息,在这里接受洛阳城官员百姓的款待。

他曾经在这里为官数年,让破落的西京古城重新焕发了生机,并由此催动了全国的经济改革,导致了朝政的大动荡。数年之前去西北主兵,一样是经过这里,带着大量的洛阳工匠吏人远去西北,开辟出了一番新局面。

“我回来了!”看着不远处的上东门,城门不远处的驿馆,徐平昂头轻出了一口气。

回来了,带着胜利回来了,数年辛苦,自己可以昂首挺胸的见中原父老。

西京留守狄和京西路转运使杜杞带着一众官员,早早就迎在了上东门外,翘首以待徐平的仪仗。徐平在这里还有家,说起来,算是半个洛阳人,如今风风光光回来,满城百姓与有荣焉。上东门外数里之地,路两边挤满了观看徐平一行的百姓。

富弼发解的时候,王钦若以使相守西京,他跟几个朋友一起爬到旁边福先寺门上,看王钦若仪仗之盛,叹道:“王公亦举子耶!”旁边人说:“君何叹,安知吾辈异日不尔也!”

后来富弼中进士,历史上其名位果然不在王钦若之下。现在又到了举子们赴京赶考的时候,徐平要下塌的驿站里就住了不少人,不知道他们会不会发出当年富弼的感叹。

狄和杜杞带着一众官员迎上来,行礼如仪。城里的父老敬了酒,一起进入驿站。

大将归来,徐平纵然在城里面有家,也进不得城门。在洛阳的日子,他只能够住在驿馆里。城里是狄的地盘,他进去了让西京留守怎么办?

徐平一行进了驿馆,外面的百姓久久不散,上东门外势闹非凡。天寒地冻,却丝毫不能减少人们的热情。小商贩在人群中做着各种生意,一时这里竟成了一处大集市。在围观的人群中,不知道有多少在说“大丈夫当如是”。这句话很多人说过,几乎每个大人物经过一个地方的时候,围观的人里都会有人说,只是真正成真“如是”的人绝少罢了。

驿馆里早早就摆好酒筵,为徐平一行接风。此时洛阳城里的官员里并没有徐平熟识的人,他熟悉的人中依然留在城里的,多是小吏场务人员,他们没有资格来为徐平接风。有资格来的,早早就已经高升,离开了洛阳城。那几年,徐平颇带了一批人入朝廷。

酒筵一切如礼仪,尽欢结束。刘小乙早早就进了城,到家里去安排,明天徐平会在驿馆设宴,招待自己的熟悉的人。今天的筵席是公事,一切遵制度,明天私宴才是见亲朋。

把众人送走,太阳已经落下山去。徐平站在门前伸了伸腰,看着暮色中的洛城城发了一会怔,摇了摇头,转身准备进房休息。大冷的冬天赶路,是个辛苦事,徐平有些乏了。

正在这时,就听见外面人声鼎沸,突然一直子又热闹了起来。

数年军旅生涯的自然反应,徐平猛地转身,看着外面脸色沉了下来。

谭虎留在西北,现在徐平身边的一众随从身份较低,对徐平畏惧,都低下头来。

一个卫士急急地跑了进来,向徐平叉手:“相公,外面来了传诏使臣,要相公接旨!”

抬头看了看渐渐变深的夜色,徐平强打起精神,入内更衣,换上公服。自己都到洛阳城了,又来传什么旨?难道契丹那边有变?按理说不应该啊。

到了前面正堂,见来的宣诏使臣是自己的熟人,石全彬和刘永年。

刘永年正二十出头的年纪,身躯高大,膂力惊人,武艺出众。西北大胜,对他这样对武事感兴趣的年轻刺激犹大,每每恨不能身临其境,杀敌建功。此时见到徐平不由两眼放光。刘太后身后,他那一系的外戚已经烟消云,没有了外戚势力,刘永年只是一个自小长在赵祯身边,关系特别亲近的人而已。某种程度上,可以把他看作赵祯的义子,待以殊恩稀松平常。至于赵祯有没有跟他母亲有什么不明不白的关系,就不是徐平这种人去关心的了。天子无家事,那也是台谏词臣的事,与徐平无关。至于刘太后当政的时候,他家里亲戚跟徐平的那点矛盾,赵祯都能够不延及刘永年,徐平又有什么放不下的。

设置香案,行礼如仪,接了诏旨,大大出乎徐平意料。

离开西北的时候,徐平接到的任命的是参知政事,没想到行到洛阳城,改为了集贤殿大学士、同章书门下平章事,为次相。参知政事不一定是最后的任命徐平想得到,直接升次相出乎他的意料之外。如此一来,两府宰执的变动就大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