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各色名酒,本院里样样都有,客官要喝点什么?”
徐平已经喝不惯现在平常的水酒,便道:“有烈酒那便来一小瓶。”
小沙弥得了吩咐,飞快地跑到后厨去了。
李璋看着小沙弥的背影,叹了口气:“这里向为天下第一佛门胜地,我们却来喝酒吃肉,唉,实在是亵渎佛祖。”
徐平笑道:“和尚们卖,我们便来吃喝,何必伤悲春秋!我们都是与佛没缘的人,能够借着酒肉来寺里走一遭,便是我们与佛法的缘份了。”
这个年代与和尚走得近的士大夫也不少,不少还精研禅理,儒佛双修。不过徐平没那个兴趣,对道士和尚都是敬而远之,更加不要说去读佛经道藏了。寺院里卖酒卖肉,徐平觉得这样挺好,总比只靠着琢磨善男善女的香火钱强得多。
不管佛教道教,寺院宫观在这个年代都不仅仅是宗教场所,还是人们聚会游玩的地方,甚至还是摆摊贸易的地方。就像大相国寺,初一、十五和逢八的日子都有市集,不仅仅是京城,就连附近的县里都有人来这里买卖货物,热闹非凡。
大相国寺周围有数不清的各种寺产,涉及到各行各业,相国寺本身就是京城里的商场豪门。不仅仅是税,相国寺的收入都是与官府分账的,开封府对这里也格外照顾,作为自己的一大财源。认真说起来,这也算是一个官商勾结的例子呢。
正是有这种商业氛围,三司最大的一间铺子就是开在附近,与相国寺里的地摊市场相辅相成,最近这里愈加繁华,隐隐有超越东华门外成为京城第一商圈的势头。
不一刻,小沙弥上了酒肉来,李璋在杯里倒上了酒,举杯道:“多日没有与哥哥在外喝酒了,同饮一杯!”
把杯里的酒喝完,喝了几口菜单,徐平对李璋道:“兄弟,我们自家人,有话便直接跟你说。刚才在殿里议事,说起群牧司人手不足,官家的意思,是让李世叔去任个群牧副使,积攒些功劳,日后升迁省得别人闲话。唉,只是大臣们不怎么同意。”
原则上殿内议事的内容是不能在外面谈论的,更不要说跟当事人提起,李璋自然知道这规矩。徐平是个稳重的人,极少做出格的事情,如今见徐平主动提起,便知道这事情只怕不那么单纯。急忙问道:“哥哥,对我阿爹这是好事还是坏事?”
“自然是好事。我跟你说,依着官家的意思,只怕诏命还是会下来。你回去跟李世叔讲,切莫推托,本来大臣就不同意,他一推只怕这任命就成不了。我们两家是至交,李世叔去任群牧副使,于公于私都是好事情。换一个人来,用不用心不说,要学我庄子上的法子,怎么去学?这本就是我的法子,功劳凭什么让别人得了去!”(未完待续。)
第13章 受欢迎的购物券
“到底是天长了,现在日头还那么高。”
从烧朱院出来,徐平抬头看了看西天的太阳,低声说道。
李璋没有接话,他还在想着刚才徐平说的事情。自从刘太后归天这后,李用和飞速升迁,已经引起了一些人的不满。朝廷政策一向是皇亲国戚用高官厚禄养着,但不给有实权的差遣,李用和先前护皇陵这些事情还好说,现在从皇城司再到群牧司,只怕遇到的阻力不会小了。徐平的话他也只能回家传一下,父亲心里怎么想可说不好。
两人转过大相国寺,从延安桥走到州桥,远远就看见铺子那里围了不少人。
徐平奇怪地问道:“明天端午佳节,怎么今天这么多人到铺子这里来买东西。”
“许是来买过节的物品吧。”话说出口,李璋想想不对,三司的铺子里卖的过节物品可是不多,要买也不会到这里来。
忽然想了起来,对徐平道:“是了,明天佳节,今天宫里给馆阁官员和近臣赐了节时的赏赐下来。与往年不同,今年赐的不是茶和香药之类,而是三司发的纸券。这些只怕很多都是得了券的,到铺子里来买东西。咦,哥哥应该也有啊!”
“我家里都是让随从直接领了,就是有我也不知道。”
李璋无奈地摇摇头,这就是家境不一样的差别了。徐平的俸禄和赏赐之类自己从来不关心,都是让徐昌和刘小乙去领,家里林素娘管着,徐平只要知道自己得了什么赏赐就行,这也是防止与上司同僚说话的时候好对上话题。
从八大王赵元俨家里主动到三司铺子里去兑换购物券开始,京城里的很多大户人家很快就发现了这种好处,纸券发放的数量一再增加,几天的时间就已经超过五万贯了。就连皇宫里也把手中的大量存茶和香药之类来换了购物券,今天的赏赐就干脆直接发券了。
三司以前处理这些物品都是分散在各个院仓,最大的出货渠道就是发放官员俸禄的时候折支,弄得上下不便。现在俸禄改为发实钱了,这个渠道不再起作用,主要靠在铺子里面销售。这些物品能成为硬通货,自然不愁销路,只是京城的市场有限,积存了这么多年的货物要变现需要时间,现在主要是靠新场务里的产品周转。
徐平和李璋两人好奇,转到了铺子前面,迎面正撞见从一边走来的一群馆阁官员,包括王拱辰、欧阳修和尹洙等人都在。
看见徐平,王拱辰等人忙上前行礼。
徐平问王拱辰:“你们怎么这么多人一起来?又不是饮宴喝酒,要约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