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庆八年十月,新任太子李贤奉二圣之诏,回长安监国。
与此同时,李小九陛下再次调整了留守长安协助太子的官员。
除了之前已经定下的李三郎、魏叔玉和长孙诠三人挂了东宫太傅之职外,又命戴至德为右匡正,同时任太子宾客;张文瓘为右相,兼太子宾客;郝处俊为西台侍郎,兼太子左庶子;李义琰为同东西台三品,兼太子右庶子;薛元超为同东西台三品,兼太子左庶子;高至周为同东西台三品,兼太子左庶子……
这几人中除了魏叔玉留在洛阳主持东都事务,其余的全部都回长安辅佐太子去了。
可以说,如今整个大唐最重要的文武官员都被丢到太子手下干活去了!
这可是难得一见的大手笔了,就是当年李弘在长安监国的时候,二圣也没有把权力下方到这种程度过。
李贤也不负二圣的期望,到了长安后,十分用心地处理政务,严格按照大唐律法处事,从无肆意。每有不决之事,或政事堂意见不统一的时候,李贤当即就会将事务上达东都二圣,丝毫不敢自专。
长安的一些文武大臣原本对这个新太子还有两分揣测之意,却不料这位太子端的是狡猾,一个多月下来,他们根本摸不清对方的性格不说,对方反而把他们的底细都探查得清清楚楚了。
别人倒也罢了,摸不清太子殿下的性子,那就老老实实干活好了。
偏右相许敬宗是个靠着希旨上位的人,摸不清新主子的性子,他整个人就像没了倚仗一样,总有一种惶惶不可终日的感觉。
“相公何必烦恼,看着这新太子的脾气应该不难伺候,阿舅您又何必怵他!”礼部侍郎王德俭是许敬宗的亲外甥,跟当今左相李义府还是同窗,所以尽管此人才干不是特别突出,在朝中还是有那么一席之地的。
王德俭见自家阿舅这几日都愁眉不展的,就好心过来劝解。
如今的太子虽然不像先前的‘孝敬皇帝’那样总是礼贤臣下,仁厚可亲,可看起来也不像个苛刻之辈。
这一个多月的监国期间,太子对一干相公和老臣们的意见基本上是很少有异议的,说明他应该是很尊重朝中的元老的。
也不知他家阿舅在烦恼什么。
许敬宗却道:“你懂什么!”
他到底是侍奉过两朝圣人的人了,哪里看不出来二圣前段时间大肆替换朝中大臣是要干什么。
那时整个政事堂就他跟李绩没有被贬,别人只道他圣眷维渥,却不知他心里是有么惶恐,生怕李小九陛下把他丢出去当枪使……
所以,等李三郎他们一回朝,许敬宗就有了乞骸骨的打算。
不想李绩那老狐狸实在狡猾,竟然比他先开口乞退,害得他只好把求退休的则子先收回去。
他们的这位天皇陛下相当爱惜自己的名声,这忽然之间连着两个宰相要辞官,肯定会让他不高兴的,所以许敬宗可不敢跟风……
接下来,李义府毫不意外地被升为左相,许敬宗依然在右相的位子上,看起来他似乎是成了亚相,可实际上政事堂的权力已经划出了很大一部分给新人。
许敬宗知道他这宰相的位子估计坐不长了……
偏偏在这个时候,太子换人了!
老许这个人的性子,实在是很符合曹操《观沧海》里的一句话:老骥伏枥,壮心不已。
当年他在翰林院和弘文馆坐了近三十年冷板凳,一有上位的时机就毫不犹豫扑过去,死心塌地跟着羽翼未丰的李小九陛下跟长孙舅舅小团体顶牛,年近古稀还惦记着拜相入阁,结果还真给他实现了愿望。
如今,他唯一的遗憾大概是没能当上帝国的首相吧。
这储君一换,以许敬宗这广场老油条的智慧,自然能猜到朝廷中枢的格局要变了,他也想努力一把,在退休之前过一把首相瘾。
可谁知竟遇上了这么个心思深沉的祖宗。
人人都说新太子李贤谦虚好学,沉稳踏实,虽然总是沉默寡言,但不论处理庶政还是决策军事都甚是妥帖,让许多老臣都赞不绝口。
可许敬宗怎么会看不出来,这太子殿下简直是头小狼崽子啊!
说句难听的,会咬人的狗不叫,他怕的就是这种让人捉摸不透的主上。
“这相位阿舅怕是坐不了很久了,你们呀,还是赶紧清一清首尾,免得被人拿住把柄!”许敬宗思来想去,还是决定按照之前的想法,趁着现在还有退路,赶紧急流勇退。
他可不比李绩老狐狸有大把军功护身,还不如趁着李小九陛下这个仁君还能做主的时候退下来给新人让位,这样还能给家中几个不肖子留个好出路。
王德俭闻言不由大惊:“阿舅这是什么话?”这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