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9小说网

669小说网>在北宋的幸福生活 校对无弹窗 > 第201部分(第1页)

第201部分(第1页)

不用猜测,噢到房中熟悉的香气。楚质就知道这里是谁的地盘,迟疑了下,径直走到旁边的椅子坐下。淡笑道:“洛班主准备向本官请教何事?”

“上次多亏大人指点,戏园才得以保存。”洛小仙先是盈盈施礼表示感谢,随之从抽屉里取出一本册子顺着桌案推到楚质面前,柔声说道:“恕奴家厚颜,近日来又想了折戏剧,望大人予以雅正。”

“嗯。”楚质不动声色的拿起册子,随手翻阅,只见上面空白无字。随之发现册子中间夹着一封书信,信封落款的是白谨瑜的名字,楚质也没觉得奇怪,毕竟刚才如果洛小仙不是亮出这信来,他也不会选择与其同行。

信封没有粘合,也不知家人偷看过没有,瞄了眼洛小仙,楚质不认为自己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要知道孔夫子早在千年之前就已经表明。小人与女子其实是同一类型的人。不过一个,是人品不行,一个是好奇八卦。

取出信纸,仔细默读,幸好上面没有私秘的内容,寥寥百余字,只是解释了下为什么不辞而别,还有几句很平常的问候,这十分的正常,到底是女子,脸皮薄,能给楚质寄信其实已经说明其情意,这点不仅楚质明白,洛小仙心里也清楚,只见她轻盈微笑,知趣的奉上笔墨纸砚。

门窗敞开着,几个衙役就站在两旁。楚质微微抬眼望去,发现他们还算老实,没有胡乱窥视,顺手执笔沾墨,略加思虑应该怎么回信,片刻之后,笔尖轻疾,三五分钟之后就搁下管毫,待墨汁干透,对折两下,放进一个空白信封内,也没有署名,轻轻推到洛小仙面前,嘴唇微动。声音似有若无:“拜托了。”

洛小仙媚眼含笑,盈盈如月。素臂微移,宽夫的衣袖轻拂,桌案书信就已消失不见,楚质见状,心中一喜,就要说两句场面话,然后借口走出舱房,却听洛小仙柔媚说道:“大人觉得这戏剧与梁祝相比如何?”

哪来的戏剧,楚质低下头来。看着洛小仙润白纤手指着的空白册子。一阵莫明其妙之后,心里顿时若有所失,看来请人送信也要有报

“最好是笑剧,若是不行,哀剧也成。”见楚质明白自己的意思。洛小仙盈唇角勾,趁机小声提出要求,她也知道,戏园之所以有今日。全靠楚质上次写的梁祝,但是做人总不能直顾眼前,戏园不是酒楼。不可能有一招鲜、吃遍天的好事。总是演梁祝,竞争对手就能将这出戏琢磨还原出来,到时洛家班还不是又恢复从前的局面。

近段时间来,洛小仙也不时没请人写新戏,可是或看见识到粱祝之火。她总觉得上演的新戏不够吸升人。而事实也是这样,对于新戏,观众虽有好评,但与梁祝相对,却相差很远,思来想去,洛小仙自然想起了楚质。

不过身份有别,洛小仙也不好贸然上门寻求帮忙,就待在挖空心思想尽办法时,白谨瑜的书信寄来。让她大有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之感。

被人要胁了,总是明白了孔夫子当年的感慨,楚质暗暗叹气,不过也知道,如果没有洛小仙之助,回信未必能送到白谨瑜手里,所以根本不用权衡,只能答应这个城下之盟了。

轻微摇头,楚质寻思了下,又重新执笔,看似十分随意,洋洋洒洒的书写起来,这种态度很是让人怀疑他是在敷衍了事,洛小仙忍不住慢慢凑上去观看起来,只见首页自上而下书有乌黑浓墨的“天仁:配”三字……

玉皇大帝的七女儿,深感天庭的寂实冷清,鼓动六位姐姐去鹊桥游玩。拨开云雾偷看人间,当看到山下的书生董永寒窗苦读,知其家境,美丽善良的七仙女顿生敬重和怜悯,便悄悄与王母娘娘的侍女张巧嘴密谋。偷下凡间……

一股浓郁的清香扑鼻,让楚质回过神来,轻轻抬头,映入眼帘的一对诱人而又无比高傲的挺立,划出一道高高的醉人弧线,直似要破衣而出。惹人无限暇思,酥胸上有一小片因领口低垂而不小心露出的,如同羊脂白玉般的娇嫩肌肤,构成一道神秘的弧线,也给人以无穷的引诱。

历经磨难,董永和七仙女一对恩爱夫妻终于结束了为奴的日子。唱着夫妻双双把家还唱曲结伴回家。不料天上玉、帝王母发现了七仙女私自下凡,顿时大发雷霆之怒

看到这里,洛仙却发现楚质停笔不写,转头就欲开口催促,突然瞥见他的目光好像有些不对,双手下意识的捂住胸前,妖娆艳丽的脸颊掠过一抹脂红。

密室里一片沉寂,楚质眨了下眼睛。又低下头去继续写着自己的戏剧,当然,作为非常专业编剧。和上次一样,楚质只负责提供素材,写出故事的详细情节发展,至于怎么改编成戏剧,如何完善,那就是戏园的事情了。

又过了十来分钟,楚质将故事写完。把册子推到洛小仙的前面,活动了下手腕关节,轻声说道:“这个戏剧源于干宝的搜神记,我只是往其中添加了一些旁枝末节,算是为其增添几分离奇曲折,该怎么润色。就看你自己思量了。”

接过剧本,各卜仙柔柔施礼说道:“多谢大人指点。

楚质轻轻点头,也没有多说什么。径直走出船舱,来到甲板张目四望,发现花船已然停下,飘浮在湖中,岸边就在眼前,当下示意船工将船停靠上前,慢步下船,与几个衙役打道回衙。

船舱之内,翻阅着剧本,洛小仙艳丽的脸上绽放出动人的笑容,突然又想起什么,美丽的媚眼浮现一缕黠色,八卦之魂熊熊燃烧,纤手伸入怀里一抽,摸出一封书信来,妙目顾盼,小心翼翼的关上舱门,抽出信纸,细细念读起来:“人生若只如初见。”

如果楚质得以见到这幕,必定露出果然不出所料的表情,大叹,女人啊。

( )

第三百三十三章 漫长的一日

晨曦初起微风拂晓二十里西湖边上却是派热火朝火刚砌面。由于在上开湖奏折之时已经开始筹备前期工作所以当钱粮到位。只要一声令下短短一两日功夫州衙就能集中起数万民夫。

这此民夫工匠是从杭州各县乡镇抽调而来人多事杂也再次考验杭州官吏的组织协调能力nbsp;nbsp;还好之前安置灾民已经有一定的经验况且负责此事的是范仲淹曾经指挥过十几万军民区区几万民夫而毛。自然不成任何问题。

无须招集官吏商讨墨笔一挥签发几道文书下去一切安排妥当。几万人就井然有序的分布在西湖岸边如今万事准备就绪就等与河道官员协商之后开闸放水。

为了防止苦威江潮浸入西湖。以前就有官员特意修大小二道堰堤以阻隔潮水保持城区河水清澈但是在真宗时期却有官员不明白前人的意图擅自拆毁堰门以图舟揖商船通行便利导致带来运河年年淤堵的无穷后患。

后来那个官员当然受到责罚。堰堤也重新修复不过为防止再有这种事情发生朝廷特意下令堰门交由河道官员接管nbsp;nbsp;地方官员若要开湖泄水nbsp;nbsp;还须与之协商一致以免将来的地方官员因不知本末而擅加变改使得日患复发。

然则有朝廷下发的公文为证。开湖泄水就变得十分简单nbsp;nbsp;况且河逞官员更是没有胆量敢刁难范仲淹接到命令后非常配合的吊起闸门湖水以肉眼能分辨的速度倾泄而出。过了大约有半个小时西湖水面减去小半露出厚积的淤泥水草。

就在西湖南岸见此情形范仲淹稍微示意旁边待命已久的十个兵丁立刻骑马分成两路一左一右奔疾而去留下一路尘烟。

太守有令即刻动工开湖。”兵丁呼叫的声音由近渐远慢慢的消失在风中聚集在西湖岸边的民夫闻令也不用旁边的衙役催促纷纷带着工具走入湖内nbsp;nbsp;除草挖泥起来。

古代农民辛劳苦累并不是空话。平日种田耕作之余还要负担起官衙继役一年到头根本没有几日的以轻闲下来但也正是如此他们的韧性也是难以想象的旱灾稍缓。有此人才回到家中还未来得及收拾残局就接到官衙征令就算心中有怨也只能急忙赶来。

不过当他们知道怎么回事时。心中那此怨气顿时烟消云散因为这回疏俊西湖并不属于无偿的陛役劳作不仅有钱粮可拿而且时于家住杭州城附近的百姓来说更是有着双重的惊喜。

要疏淡西湖要解决两大难题。第一是治湖需要大笔资金不过现在已经解决nbsp;nbsp;第二是挖掘出来的大量淤泥该如何安放毕竟西湖有一十里宽阔粗略估算挖出来的淤泥能将杭州城覆盖一层。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