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他的身影消失在官道尽头,念安握紧手中的地图,仿佛握住了整个天下。她转身登上城楼,望着北方的邺城、西方的长安,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三个月后,念安率军西进,直指长安。苻健早已在潼关布下重兵,凭借天险死守。双方激战数月,互有胜负,陷入僵持。
这日,念安正在帐中研究地图,忽闻帐外传来一阵喧哗。士兵来报:“将军,有个西域商人求见,说有要事相告。”
念安疑惑,让士兵将商人带进来。商人高鼻深目,穿着波斯锦袍,见到念安,连忙行礼:“将军,小人来自龟兹,途经潼关时,发现苻健的粮草囤积在后方的山谷中,那里守卫薄弱。”
念安一愣:“你为何要告诉我?”
商人道:“小人曾在邺城受过白先生的恩惠,他说若遇到晋军将领,可将此消息相告,能保一方安宁。”
念安恍然大悟,原来是白凤翎安排的。“多谢告知,若能收复长安,必有重谢。”
当晚,念安亲率精兵,绕过潼关天险,奇袭苻健的粮草囤积地。守卫果然薄弱,很快便被击溃,粮草尽被烧毁。苻健闻讯大惊,军心大乱,念安趁机率军强攻,终于攻破潼关,直逼长安。
长安守将苻雄是苻健之弟,顽抗不降。念安围城数日,城中百姓不堪忍受,纷纷打开城门,迎接东晋大军。苻雄见大势已去,自刎而死,长安光复。
消息传到楼兰,白凤翎正坐在佛塔下,听当地僧人讲述佛经。听到长安光复的消息,他微微一笑,将手中的桑葚干递给身边的孩童。“看,我说过,会有这一天的。”
孩童们不懂什么长安,却知道眼前的白衣先生很和善,总会带来甜甜的果子,便围着他嬉笑打闹。白凤翎望着远处的孔雀河,河水清澈,倒映着蓝天白云,仿佛能映出千里之外的长安。
长安城内,念安站在未央宫遗址上,望着残破的宫墙,想起白凤翎曾说过的话:“城池会倒塌,王朝会覆灭,但文明不会消失,只要还有人记得。”她下令修复未央宫,不是为了复辟,而是为了保存这份记忆。
“将军,慕容恪派人来了,说愿与我们联手,共抗北方的拓跋鲜卑。”周楚前来禀报。
念安点头:“准。”她知道,北方的拓跋鲜卑正在崛起,若不联合慕容恪,迟早会成为新的威胁。
这日,念安正在处理政务,忽闻城外传来一阵驼铃声。她登上城楼,见一支庞大的商队,打着“白”字大旗,正缓缓驶来。为首的正是白凤翎,他身边跟着几个西域使者,还有一个金发碧眼的女子,正是波斯公主。
“先生!”念安惊喜不已,连忙出城迎接。
白凤翎笑道:“我来履行承诺了。”
波斯公主上前行礼:“尊敬的将军,我代表波斯国王,向您致以最诚挚的问候。我们愿与东晋通商,共享和平。”
念安大喜:“多谢公主。”
在白凤翎的斡旋下,东晋与西域诸国建立了通商关系,丝绸之路上,商队往来不绝,东西方文明再次交融。长安城内,出现了西域的酒馆、波斯的地毯、印度的佛像,一派繁荣景象。
这日,白凤翎与念安漫步在长安街头,看着各族百姓和睦相处,不禁感慨:“这才是天下该有的样子。”
念安道:“先生,我们下一步该攻打哪里?”
白凤翎摇头:“不急于攻打。我们要做的,是让百姓过上好日子。只要百姓安居乐业,不用打仗,天下自然会归心。”
念安恍然大悟:“先生说得对。”
她开始推行新政,减免赋税,兴修水利,开办学校,不仅教授儒学,还教授西域的语言和技艺。长安渐渐成为天下的中心,吸引了无数人才前来投奔。
然而,和平的日子并未持续太久。北方的拓跋鲜卑日益强大,首领拓跋珪称帝,建立北魏,开始南侵。慕容恪率军抵抗,却屡战屡败,只得向东晋求援。
“将军,拓跋珪凶猛异常,慕容恪已退守中山,请求我们出兵援助。”周楚前来禀报。
念安皱眉:“拓跋珪乃草原枭雄,不可小觑。若中山失守,北魏大军便可长驱直入,威胁中原。”
她召集众将商议,有人主张出兵,有人主张观望。念安看向窗外,想起白凤翎曾说过的话:“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不是某一个人的。”
“出兵。”念安道,“我率十万大军,北上援助慕容恪。”
出发前夜,白凤翎来到军营,为念安送行。“拓跋珪不同于石虎、苻健,他不仅勇猛,还懂得笼络人心,你要多加小心。”
念安点头:“先生放心,我会的。”
白凤翎取出一枚玉佩,递给她:“这是我从西域高僧那里求来的,能避刀兵。”
念安接过玉佩,入手温润:“先生,等我打败拓跋珪,我们就去西域,好不好?”
白凤翎笑道:“好,我在楼兰等你。”
念安率军北上,与慕容恪会师于中山。拓跋珪果然名不虚传,用兵如神,几次交锋,东晋与慕容鲜卑联军都处于下风。
这日,念安正在帐中研究战术,忽闻帐外传来一阵喧哗。她走出帐外,见士兵们正围着一个西域商人,商人手中拿着一封书信。
“将军,这是白先生从楼兰送来的。”商人将书信递给念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