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言的身体微微绷紧:“苏老师,您来找人?”
“来找几本参考资料。”苏晴的视线落在宋言手中的图书馆借阅卡上,“你父亲生前留下的那些笔记,你整理得怎么样了?作协打算明年出版他的全集,需要那些资料。”
“还在整理中。”宋言的回答简短而克制。
“如果需要帮助,随时联系我。”苏晴递出一张名片,“毕竟,我是最了解他作品的人之一,不是吗?”
宋言接过名片,没有说话。
苏晴转向林夏,笑容温和却带着距离:“林同学是吧?我读过你在杂志上发表的作品,很有潜力。不过,要成为真正的作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这句看似鼓励的话中藏着不易察觉的锋芒。林夏礼貌地点头:“谢谢苏老师指点。”
苏晴离开后,气氛明显沉闷下来。
“她让你不舒服了?”林夏轻声问。
宋言摇摇头,又点点头:“不只是她,是整个这件事。父亲的全集出版。。。我本该高兴的,但总觉得有些不安。”
“为什么?”
他们沿着校园的小径慢慢走着,初春的夕阳将他们的影子拉长。
“父亲去世前,正在创作一组新的诗作,风格与以往完全不同。但那组诗的手稿在他去世后不见了。”宋言的声音很低,“苏老师一直说父亲没有完成那组诗,但我清楚地记得,父亲去世前一周,亲口告诉我诗已经完成了。”
林夏若有所思:“所以你怀疑。。。”
“我没有任何证据。”他打断她,“也许只是我多心了。”
走到分岔路口,宋言从书包里拿出一个文件夹:“这是父亲部分未发表的诗稿,我想请你帮我看看。你的眼光很准,也许能发现一些我忽略的东西。”
林夏接过文件夹,感觉手中沉甸甸的。这不是普通的礼物,而是他毫无保留的信任。
回到家,她小心地打开文件夹。里面的诗稿有些是整齐眷抄的,有些则是随手记在便签或笔记本纸页上,字迹时而工整,时而潦草,能看出诗人在不同心境下的创作状态。
有一首题为《影》的诗引起了她的注意:
「光越亮,影越深。
他们说这是自然之理。
可我宁愿留在阴影里,
守护那些光不愿照见的真实。」
这首诗的风格确实与宋辞已发表的作品有所不同,更加隐晦,甚至带着一丝挣扎。林夏在诗句旁轻轻贴了一张便签,写下自己的感受。
窗外,新月如钩,挂在初春的夜空中。她拿起手机,给宋言发了一条信息:
「诗稿读完了。特别是《影》,很特别。」
他很快回复:
「那是我父亲去世前最后写的几首之一。」
林夏望着窗外的新月,心中涌起一股说不清的不安。那个月光黯淡的夜晚,仿佛有什么在阴影中悄然萌动,等待着破土而出的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