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杨以辰的身上,已经不需要去考虑什么含脂肪量了,他的那个数值不算恐怖,毕竟他除了刻意训练的那一段时间,在饮食方面并不控制,但即便如此,除了一个数值之外,他整个人的身体状态,是有着一种让人难以理解的旺盛。
对,乌鸦找了很半天,就觉得这个词汇最适合,旺盛。
医师和营养师曾经给杨以辰的整个身体做过一个全面的检测,从消化系统开始,他的数值就已经要远远超过常人了,甚至连吸烟喝酒包括刻意摄入一些细微的有害物质,观察在他身体内的反应,最终专业的结论杨以辰看不懂,他只知道,自己的身体状况良好,壮的像是一头牛,别人要是胡吃海塞几天一定会长膘,身体内会积攒下大量的脂肪物,他只需要每天正常的进行一些出汗训练,该吃吃该喝喝,一些对身体不太好的食物只要稍微控制摄入量,正常消化系统离开他的身体,剩下基本就被身体内给消耗掉。
别的乱七八糟杨以辰都听不懂,他只需要知道这一点就好,他是喜欢现在的身体也喜欢那种压迫的训练,但他可不想将自己人生中一大乐趣给就此剥夺。他能忍受短时间内达到某种目的自己去吃营养餐来克制自己,但就长期而言,人活着不管奋斗到何种地步,总归还是要享受生活,将吃的乐趣要是剥夺了,说实在的,那也就基本谈不到什么享受了。
减重二十斤,增重二十斤的计划完成,身边的陪练团队散去,这四个人的费用可不便宜,跟了几个月,一人拿走了五十万美金,不过也算是物有所值,四个人联合制定了两套方案,一个是极致训练,一个是正常训练,他们的方案可要比乌鸦详细的多,甚至乌鸦美仁等人也可按照这个训练方案来训练。
不再需要控制,完成了重新塑形,回到电影的拍摄中来,作为一个续集电影,主角可以让观众眼前一亮的变帅,但他整个人的气质最好不要有变化,让大家延续那种喜爱。
经过了这一轮的身体压榨,别人感觉还不太明显,正好前后是《飓风营救》第一部和第二部的拍摄,吴宇森和剧组内的几位动作指导,可是看得真切,说杨以辰穿上衣服之后,将衣服撑得更足,如果说过去他是衣服架子,那现在就活脱脱是电脑修改下的衣服模特。
前者其实并不是对一个人身材的最高评价,衣服架子只能说他适合这件衣服,但要将衣服完美的撑起来,还需要肌肉的棱角。
后者对比前者,就有点像是t台上的男模穿着新品衣服和他们在镜头前拍摄衣服写真一样,都是一个人,但在电脑修图的帮助下,后者就能够比前者要完美很多,现在杨以辰的状态就有点这意思,衣服设计的时候肯定是根据最完美的身材状态去设计,杨以辰穿上之后,只要是静止状态站在那里,镜头拍摄下来之后,电脑修图的人员发现自己根本无用武之地,只要杨以辰穿好衣服旁边有专门的人将他身上的衣服各方面整理一下,拍摄下俩,就是最完美的状态,修图人员唯一需要做的就是杨以辰有一些动作时,将衣服拉扯出来的一点不规则褶皱,他可以将其美化一些。
到杨以辰穿着相对紧身的衣服跟电脑光标进行对打时,每一个动作,在专业的武术指导眼中,都充斥着男性雄浑阳刚力量的美感。他们不是武术家,追求的自然需要有配合镜头的东西,怎么打漂亮,怎么对招在镜头里看起来更有美感,几十年下来,一个演员不管你是否练过,只要你比划几下,立马就能知道你是否适合做一个动作演员。
动作演员不仅要会找镜头角度,更重要的是很多动作做出来要漂亮,不一定非要求你有一八零的身高,像是李联杰甄子丹这种打星,个子不高,身材比例好,一抬腿一挥拳,在镜头里呈现出来的就好看,有些人你即便个子很高,腿也很长,可你一抬腿踢出去,怎么看怎么别扭,几个标准动作做下来,一看刚刚的回放,旁边有专业的武术指导给你说两句,立时你就没了做一个动作演员的想法。(未完待续。。)
第五百零五章 专属于他的动作片新时代
画面太美,不敢直视。
画面太炫,不给别人留活路。
这就是杨以辰进入《飓风营救2》剧组之后,跟对面电脑人形光标打了一场后,现场武术指导们的真实想法。
当y…y…c将整个技术拿过来的时候,来自香江的武术指导们很是不屑一顾,他们认为动作戏就该是面对面的真人对打,可以用慢动作,只要后期加快镜头即可,那种拳拳到肉的感觉是假想敌对战怎么也弄不出来的,假的就是假的永远都真不了。
包括他们之前与人形光标对打后,想法还是一样的,没觉得有什么了不起,至多是那个感应力量的贴片很牛,能模拟对手出拳的重量,身体会随之作出正常的反应,除此之外,完全就是画蛇添足,哪里有真正人与人之间的对打更有画面感,辰仔是强,但我们可以减缓动作频率,到时候加上去,在电影中观众看到的就是加快版本的,一样很过瘾,这么多年来,全世界的动作武打戏都是这么玩的,你们出什么幺蛾子,非得弄出一个电脑对敌,一旦后期真人与光标的节奏对不上,你们这技术就连画蛇添足都算不上,只能算是自娱自乐浪费时间的产物。
真正到杨以辰出现,当他跟光标进行对打时,这些武术指导才服气了,真的就是真的,假的就是假的。
什么真的?杨以辰的出拳速度和整个人战斗的频率,那是真的。以他这种状态,哪怕他收力,除非你找出世界级的格斗选手。否则绝对跟不上,一旦收力,画面中呈现出来的感觉也有细微的变化,普通观众可能看不出来,觉得没差别,他们作为专业的武术指导,能够感觉到。这样的画面更有冲击感,不用去看回放,他们站在一旁去看。都觉得这要比后期加快镜头速度出来的打斗画面,视觉感官享受更为的强烈。
什么假的?这时候人与人之间的对打反倒成为了假的,谁叫你要设计动作双方都知道对方如何出招的去打,谁叫你有时候还需要慢动作来配合镜头拍摄。
现在。杨以辰来了真的。全部是真实打斗的状态,只是他对面不是真人而已,不管后期如何努力,也做不到完全贴合,y…y…c的技术总监波特这一次也来到了伊斯坦布尔,他就坦然承认,杨以辰对手的感觉,看上去和固有拍摄手段拍出来的差不多。甚至有一些小细节可能还要差一点,但那重要吗?
在一个如此快节奏的电影里。主角就是通关的勇士,九成九的观众,除了那些专业电影人影评人和挑刺的人,视线都会集中在主角一个人的身上,他们看到杨以辰远超常人的状态即可,那种视觉享受会过足他们的眼瘾,至于他的敌人,虽说会有一点细节的视觉落差,但在波特数百次的试验下,可以确保即便是专业挑刺的人,也找不到任何的毛病,除非你真的将镜头放大减慢速度到故意去找碴,那样任何一个动作电影都经不住考验,毕竟所有的打斗镜头不可能真打,都有做戏的成份。
整个技术弄下来,无非就是杨以辰的镜头效果达到了最佳状态,其他那些可能一闪而过的配角,就只能是对不起了,本来你们就是被揍的,如何被揍的价值也就不大了。
配角能做到原本拍摄动作武打戏的程度,主角杨以辰能得到更高的提升,所有武替都没什么可说的了,他们现在的工作不再是设计一套套的打斗画面,而是要去复原杨以辰与电脑光标的对战,然后将动作分解,一个个的教给那些配角,让他们在一次次的练习中达到标准,然后拍摄,最后在电脑中与那些光标合成,加入到杨以辰的打戏之中,最终变成镜头中他与一个个敌人的战斗。
从正常拍摄到与光标打斗拍摄,剧组的工作增加了,但拍摄n机的次数势必会减少,吴宇森的工作量增加了,他必须带着他的团队,更为细致的将本已经分好的拍摄场次,重新弄,好在杨以辰来之前这项工作他一直在做,那些武术指导是不见棺材不落泪不相信,吴宇森却是早就对这项技术很是信任。
在好莱坞混过,太知道人力终将被电脑技术取代的事实,好莱坞很多大片在一个摄影棚内就能完成大部分拍摄,这在华语电影眼里完全是不可能,结果人家弄出来的画面,恢宏大气,看得你根本就不相信这是全部靠电脑特效弄出来的,实际就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