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此次京城之行,倒是给了张国立很大程度上的震撼,心里渐渐萌生出一些到京城发展的想法。
另外呢,这句“这人生的路,怎么就这么难走啊!”也是这年代的一个社会热点。
那是《中国青年》杂志刊登的一封署名潘晓的信《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里面写满青年人的困惑,最后感叹:“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
从这封信开始,全国很快爆发了一场持续将近一年的全国范围内的“潘晓讨论”——“人为什么要活着”,据统计,大概当时有6万多人写信参与了讨论,这个事件后来也被称为“整整一代中国青年的精神初恋”。
说起来,很多人都觉得这个“潘晓”其实不存在,就是《中国青年》的编辑们自己弄了这么一封信。
这倒也没错,因为“潘晓”其实是两个人。
一个叫潘祎,京城人,父亲是机关干部,母亲是医务工作者,全家在支援三线建设时迁往青海,潘祎则在京城寄居亲戚家,性格也因之而变得孤僻乖张,后来他考上京城经济学院数学系的计算机程序设计专业。
另外一个叫黄晓菊,这是京城第五羊毛衫厂工人,做过记者、家政、销售员等。
这俩人当时都受邀为《中国青年》杂志写稿,都是《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的执笔人,正是潘祎和黄晓菊名字里各取一个字,成了潘晓这个广为人知的名字,这个一代青年的代言人。
昆仑饭店。
“江老师。”依旧西装革履的海岩冲着江弦微微颔首。
“哎呀,海岩。”
江弦冲他招招手,“你怎么过来了?”
海岩微笑着凑过去,“我听说你们过来吃饭,特地过来打个招呼。”
“不用不用。”
江弦摆摆手,“你忙你的,不用在意,不给你添麻烦。”
“瞧您说的。”
海岩一边儿说,一边打量着包厢里的这些个人马,一间包厢已经差不多坐满,王硕、冯晓刚、梁左。这些个“海马影视创作中心”的主力军都在,嗯,当然这也是《编辑部的故事》主创人马。
前段时间,《编辑部的故事》电视剧已经在央视播完了,在社会上掀起的反响一波接着一波,说是80年代最火爆的电视剧都不为过。
而他们“海马”的这些人今天过来,名义上是庆功宴,有啥可庆的呢?嗯,当然是排排坐、分果果。
“海岩,现在忙么?”江弦老领导干部似得按着海岩的肩膀。
“不忙、不忙。”
“那坐下来一块儿喝一杯,放心,今天的账记我们‘海马’头上,绝对不用你这个总经理签单子。”
“瞧您说的。”
海岩腼腆一笑,“都是哥们,都来我地界了,该到位的我必须到位。”
江弦摆摆手,“平时我不管,今天不行,你再这样,以后我们哪还好意思再到昆仑饭店吃饭?”
说话间坐下,朱虹带人拎着大包小包进来,“姐主任,东西都带来了。”
江弦扫一眼,放下手上筷子,“这会儿京城天气还热,不过再过几天就立秋了,也不知道大伙儿都置备过冬衣服了没有,我看都挺糙的,尤其是小刚,穿件儿秋衣就扛着过冬了。”
“哈哈哈。”听着江弦的话,众人都笑。
朱虹则是把带子打开,露出里面的衣服,临近坐的几个眼睛立马都飞过去。
“啥啊?”
“羊毛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