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立功的机会分给亲族兄弟,这本身就是很合理的。
若连自家人都信不过,又如何能信外姓人?
有大功自然是优先分给自家人的。
将心比心。
若常雕等人是刘封,也会优先安排自家人。
至于曹泰口中的“如此任人唯亲,安得不败?”,众人也只是故意当没听见。
论任人唯亲,谁比得上曹家和夏侯家啊?
你曹泰要不是大将军的儿子,也没资格在这大言不惭。
曹仁依旧在犹豫。
樊城被生擒的耻辱,已经将曹仁这个“天人将军”彻底的钉死在了耻辱柱上。
本想刷孙权来重新立威,不曾想孙权也守住了濡须口。
以至于曹仁到现在都还是“耻辱”加身,让人诟病更甚于昔日被擒的于禁。
毕竟。
于禁虽然被擒,但只是外将。
而曹仁姓曹,是曹丕的本族。
现在的曹仁,统兵打仗,都是如履薄冰,比以往更为谨慎。
“博望坡是通往宛城的必经之地,如今贼兵士气正盛,我军又远来疲惫,不可轻易与之交战。传令下去,若无我军令,任何人不得出战!”
曹仁最终选择了稳妥。
众将校更感憋屈。
堂堂大魏大将军,竟然要避一个伪汉偏将军的锋芒?
曹泰、常雕等人再次请命,但都被曹仁驳回。
见曹仁铁了心的不与寇安国交战,众将校也只能强忍憋屈,各自回营。
众将校的反应,被曹仁尽收眼底。
但曹仁并没因此而改变决定。
因为曹仁很清楚:宛城易守难攻,又有夏侯尚和徐晃在,守上两三个月都不成问题。
寇安国只是刘封的先锋。
而刘封又是刘备的先锋。
曹仁着眼的对手并非是寇安国,也非是刘封,而是刘封背后的刘备!
昔日被刘备生擒之辱,曹仁是刻骨铭心的。
而在博望坡大寨。
得知曹仁不战的黄忠,也感惊讶:“曹仁竟然连这都能忍?”
被一个偏将军贴脸搦战,曹仁竟然忍了!
这样的结果让黄忠不由感到奇怪,也生出了凝重。
一旁的岳举则是提议:“既然曹仁不战,不如我今夜前往劫营,不论成功与否,皆可引曹仁入瓮。”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