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诸葛亮心中,曹魏只是伪魏。
姜维身为汉室郡吏之后,不守魏土,才是忠节。
儒雅的笑容在诸葛亮脸上浮现,一字一词皆如明灯一般照亮姜维的心底。
“将军本是汉室良吏之后,守的也应是汉家的城池,而非伪魏的城池。
曹丕篡权,亦非诸县官吏之过,乱世求存,本就不易;诸县官吏为保家室,不得不以伪魏为尊,此非德薄不忠,实乃形势所迫不得不为。
亮曾与燕王殿下论天下,燕王殿下言‘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汉室失势,本乃君臣肉食者之过,岂能因此而苛责天下人之忠节?
如今,陛下以太子为将率军收复失地,将军宁可被马遵问罪也不肯尽心助马遵守城,乃是大义。
能保家室,能复汉土,当得起‘上士’之名!”
诸葛亮是会说漂亮话的。
寥寥几句,就将姜维这个“降将”的身份披上了“大义”的外衣。
而事实上也的确如此。
马遵不信任诸县官吏,将诸县官吏的家眷都扣留在了冀县。
姜维仅仅只是在冀县为官才得以跟家眷团聚,而其余诸县如礼县长贾坤就没这么好的待遇了。
倘若需要靠扣留官吏的家眷才能让官吏心甘情愿的效忠,所谓的君臣大义也只是句笑话。
刘备虽然也会将官吏的家眷留在主城,但不会强行留下,更多是方便保护和慰问,而非扣留为质。
这就是为什么,史载黄权被迫降魏后不担心家眷会被刘备问罪,就连孟达的儿子都是被善待的。
刘封借后世顾炎武“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与诸葛亮论天下的论点,在诸葛亮引用后,也让姜维对新生的汉室更生敬意和期待。
刘备的养子刘封,姜维也是早有耳闻的。
弱冠之龄入西川,跟着刘备战西川、夺汉中、守上庸、保荆州,驱逐孙权于江陵,抵挡徐晃于麦城,又于南乡独战徐晃、夏侯尚、曹真、张郃等曹魏名将,于石阳败于禁斩文聘。
善战之名,早已传入曹魏各州。
而刘封,仅仅只是刘备的养子!
一个不能继承大统的养子,竟能为这个新生的汉室做到如此程度,更未表现出半点争嗣之意,令人惊叹。
姜维曾与梁绪等人探讨刘封,自问处于刘封的位置是断然做不到坦然的。
可偏偏刘封做到了!
那么问题来了,刘封为什么不担心“狡兔死走狗烹”?为什么不担心“功盖盖主而为主上所忌”?
这是姜维等人在探讨刘封后,最疑惑的地方。
莫非刘是要效仿王莽未篡位前的谦恭?
而今日。
在与诸葛亮交谈后,以及听到诸葛亮引用刘封的那句“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时,姜维忽然悟了。
以前会有诸般猜忌和不信,只因曹魏的风气大部分都是如此。
君疑臣,臣疑君,将疑卒,卒疑将,人人相疑。
遇事不决,羁押亲眷为人质。
如此环境下生存的人,自然对周围人都有一种天然的猜疑。
而这个新生的大汉,却有着本质的不同!
这个不同,让姜维也不由心生向往。
在诸葛亮那儒雅亲和的安抚下,姜维也终于放下了全部的戒心,叩首而泣:“丞相高义,令我惭愧!若丞相不嫌我粗鄙,我愿为丞相驱使。”
姜维是个高傲的人。
想让姜维叩首,曹真来了都没用,似马遵这等更是常有不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