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9小说网

669小说网>三国我不是刘封神纹 > 第135章 救治马超刘封平推了南中6 8k(第4页)

第135章 救治马超刘封平推了南中6 8k(第4页)

刘备“唉”叹一声,问道:“吾儿可有良策?”

刘封道:“左将军有一子,甚是聪慧,可养于府中为阿斗伴读;又有一女,甚是乖巧,可许其为四弟之妻。

如此,既可令阿斗今后有可信可用之人,亦可令左将军无后顾之忧;没了后顾之忧,左将军的心病自然也就好了。”

刘备点头称“善”:“待明日,孤会亲往孟起府中,以安齐心。”

顿了顿。

刘备又叹:“方才孤留军师和孝直同议‘调益州之兵入荆州’一事,军师和孝直都言不宜调兵,孤甚为烦恼。”

尤其是诸葛亮的态度,让刘备感到很郁闷。

“调益州之兵入荆州”是诸葛亮当众提出来的,众文武商讨的时候闭口不言就算了,私下里竟然也言不宜调兵。

刘封对此则是心知肚明。

诸葛亮去荆州的目的就是劝刘备回成都主持大局,当众提出“调益州之兵入荆州”也只是替刘备开口,并不代表诸葛亮就会全力支持。

调兵就需要钱粮,钱粮得诸葛亮来筹集,不是轻轻松松一句“调益州之兵入荆州”就可以的。

而钱粮的筹集,又需要益州的豪族支持,在局势未明前,诸葛亮自然是不能轻易表态的。

法正是关中人。

若走荆州北伐,以法正为首的孟达、射援等关中人大概率得留守成都。

毕竟荆州战场的功劳,肯定优先荆州人,故而伊籍、赖恭、蒋琬等荆州人会极力赞成“调益州之兵入荆州”。

而杨洪、李恢、张裔等益州人则是担心大军去了荆州,南中会趁机生乱。

许靖、赵云、黄权等人则是更侧重于修生养息,安抚士民,能止戈就止戈。

本质上:不在于谁的策略更好,而在于谁主张的利益能得到实现。

家业大了,麾下文武要争各自的利益,会有不同意见也是很正常的。

刘封沉吟片刻,道:“调兵不急于一时。既然众人各有诉求,那就分轻重缓急逐一解决。观众人所虑,当以南中为重,可在调兵入荆州前,先解决南中隐患。”

刘备斟酌片刻:“孤入荆州前,前越巂太守马谡就屡屡上书当地豪族不服《蜀科》,本想亲往越巂,一直未能前往。既如此,孤就亲往南中一趟,以安蜀地人心。”刘封摇头:“曹丕篡汉之举,恐怕就在今年。若父王不在成都,难以令众人心安。

儿臣对南中也颇有了解,就由儿臣替父王走一趟南中;待儿臣安定了南中,杨治中等人定也不会再反对‘调益州之兵入荆州’。”

刘备面有不忍:“你连年征战劳累,不如另择大将。”

刘封笑道:“为父王征战本就是儿臣应为之事,儿臣不嫌累。另择大将,若赋权不够,遇事就要请示,或会错失良机,或会加剧冲突,反会令南中隐患更为严重。”

南中的问题,自刘备入川后就一直存在。

地方的大姓豪族几乎都不希望刘备插手南中诸事。

刘备虽然执行了诸葛亮《隆中对》中“南抚夷越”的方针,一直致力于搞好跟南中夷越各族的关系,又令南郡人邓方为安远将军、庲降都督镇守南中,但收效甚微。

强龙要压地头蛇,依旧得争斗一场。

刘封提出先定南中,也是有考虑的。

益州兵入了荆州,那么今后不论是东击孙权还是北伐曹丕,重心都会在荆州。

南中隐患迟早都会爆发,问题迟早得解决。

相较于诸葛亮定南中时,如今更有解决南中隐患的优势。

越巂太守焦璜、益州郡太守正昂、庲降都督邓方、牂牁郡的太守向郎等刘备在南中任命的官吏守将尚在。

刘备也没兵败夷陵,不论是威望还是军力,都远胜于诸葛亮定南中的时候。

这个时候去定南中,困难度甚至比孙权打山越还小。

刘备同意了刘封的请命。

眼下反对“调益州之兵入荆州”的人太多,即便是刘备也不能独断专行。

翌日。

刘备先去见了马超。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