譬如许都的刘协,就是个活生生的案例。
带着刘封去打汉中之战,其实也是为了让刘封多立军功建立威望。当时的刘禅才十岁,刘备自个儿也没信心能打败曹操。
刘备是抱有不幸战死汉中就让刘封接替掌军的想法的,这也是刘封副军中郎将这个特殊职位存在的原因。
真正改变想法是在汉中称王期间。
击败曹操后,刘备的势力空前强大,称王后应该以谁为世子就涉及诸多利益了。
各派系文武的争吵让刘备不得不改变初衷,立刘禅为王世子来安众人心。
其实就本心而言,刘备是不想在称王的时候就立刘禅为世子的,即便要立也得等刘禅再年长个几年。
一旦立刘禅为世子就会出现个严重的问题:刘封将会失去继嗣权!
将心比心。
一直被当为嗣子来养,跟着刘备征战多年又屡屡陷阵先登,结果刘备刚称王就迫不及待的让刘封失去继嗣权,换谁心中都会有怨言。
最重要的是:万一年仅十二岁的刘禅中途夭折了,刘封又没继嗣权了,刘备是立刘理还是刘永?
几岁的稚子,真能担得起重任?
权力一旦变大,很少有人能在立嗣继嗣上头脑清晰的。
袁绍父子如此。
刘表父子如此。
曹操父子如此。
刘备父子亦如此。
就连号称“七世纪最强生物,亚洲州长,东半球话事人”的李世民,也干出了杀兄囚父杀子夺媳的糊涂事。
尝试过权利滋味的人,放弃权力等同于要命。
也就刘封这个觉醒了前世记忆的人,能拎得清跟刘备和刘禅之间的关系。
看着眼前认真思考后真诚而言的刘封,刘备心有不忍:“担任北伐先锋,生死难料。稍有不慎,就可能亡于战场之上。不如位居后方,或镇荆南,或镇南中,以公仲之才,定可令南方诸夷无人敢乱。”
让刘封镇荆南或南中,既能让刘封有用武之地,亦可让刘封远离权力的漩涡。
相较于北伐先锋,更容易保住性命。
连孙权麾下都能有事没事刷山越,镇荆南或南中,对刘封而言就如同成年人在一群小孩中比腕力一般。
至于北伐。
刘备还没死呢!
虽然理解刘备的袒护,但刘封深知偏安一隅跟坐地等死没什么区别。
若真要镇荆南或南中,在上庸的时候刘封就完全可以托病回成都,压根不需要在荆州厮杀数月。
认真权衡了利弊,刘封郑重而道:“伏波将军有云:大丈夫当死于疆场,以马革裹尸耳。父王有北伐之志,孩儿又岂能苟安江南?倘若随波逐流,十余年后孩儿就只能生出髀肉复生之叹。”
听刘封提到“髀肉复生”,刘备心有触动,不由想到了十余年前在荆州寄人篱下时的窘迫。
良久。
刘备叹息一声:“公仲,你执着于北伐立功,就不担心今后会有小人或诽谤你功高盖主,或阴谋令你兄弟二人相争?
孤已年迈,终有逝去的一日。若孤逝去,你又将如何自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