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叔笑道:“而且有一点你也说错了,并不是说没人知道透光镜的制作方法,郑复光在《镜镜詅痴》中说得很清楚,透光镜直到清朝道光年间。往往还有发现,只不过铸造的方法秘而不宣而已。”
周文平闻言说道:“古人就是把配方之类的东西看的太严实,不然也不至于把古往今来那么多优秀的技术都给失传了。”
楚琛笑着说道:“其实这也正常,要知道。像这样的镜子在古人眼里,已经有些仙家手段的味道了,换你的话。你愿不愿意把制作这样铜镜的技术传授给别人?”
“比如说在唐代,一些道士就制作成功过一些铭文说是‘仙传炼成’的铜镜。当然,这铭文显然是假托之词。不过我们可以透过神秘的面纱,看到当时他们研究铸造透光镜的时候,都是在与世隔绝的情况下进行的。”
“因为其中夹杂着太多的利益,别说是对普通大众保密,就是同道术士之间也是绝密的。这种‘透光宝镜’,由于出自骗人的目的,其铸造数量也是非常有限的,很可能是自造自用。其铸造和加工工艺绝不会传授于世,更不会有文字记载。”
“否则,‘仙传炼成’的假托之词,便会引起世人的怀疑。这也是造成此类透光镜不能流传于世,在历代古籍中难以查到根据的主要原因。”
听了楚琛的解释,大家都连连点头表示了解。
左山问道:“那凭现在的科技水平,透光镜应该不难仿制出来了吧?”
吴叔笑道:“其实透光镜的原理和制作工艺,早就已经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研究出来了。”
左山惊讶的问道:“啊?什么原理?”
吴叔回忆了片刻,才开口说道:“好像是铸镜时铜镜背面花纹凹凸处不同速度的凝固收缩,产生铸造应力,研磨时又产生压应力,因而产生弹性形变,研磨到一定程度时,这些因素迭加地发生作用,使镜面产生了与镜背花纹相应。”
“但肉眼又不易察见的曲率,由于有曲率不能平行反射光线,形成了阴影,于是就产生了透光效果。在这一研究成果基础上,有家公司又经反复试验,终于成功地复制出了透光铜镜,并能批量生产。”
左山听了解释,说道:“原来是这么回事,不过既然已经能够制作出成品了,怎么市场上也没看到这种镜子啊?”
老五笑道:“人嘛,往往未知的东西最敢兴趣,像这种透光镜既然已经知道了它的制作原理,大家的兴趣也就大大降低了,因此,就算做出来,除了刚开始看个稀奇之外,又有几个人会买?”
左山听了这话,一想也觉得确实是这个道理:“那也就是说,楚少的这面透光镜不值多少钱喽?”
老五哈哈一笑道:“这可是古玩,古玩卖的是什么?是物以稀为贵,像这样的西汉透视镜,本来就寥寥无几,而且又保存的这么完好,不但不是不值钱,而是值大钱了。”
听到这里,左山就显得有些尴尬,觉得自己这是犯了傻,忘记了这面透光镜首先是古玩的事实,就像现在市场上的那些瓷器一样,工艺和古代的完全一样,但就是因为底蕴,价值可谓是千差万别。
大家兴高采烈的讨论了一会透光镜方面的话题,接着又把楚琛带来的其它收获欣赏了讨论了一番,一下午的时间就这么过去了。
…………
转眼时间就到了六月七号,由于胡勇老家在晋省和中原省交界处的农村,坐完了火车还得坐不少时间的汽车,一点都不方便。楚琛一想,干脆就驾车去吧,反正总共也不过七八个小时而已,就当现在时兴的自驾游了。
于是,七号早上一大早,左山就驾车带着楚琛和吴可一起,出发前往胡勇的老家。
一路风尘仆仆,车子刚下了胡勇老家所在市区的高速公路,就看到站在路旁的胡勇。
胡勇上了车,大家就一阵寒暄,楚琛笑道:“你都快做新郎了,还跑过来干嘛,家里难道没别的事情啊!”
胡勇嘿嘿一笑道:“家里有我父母和哥他们在,我有什么事情好忙的。”
左山闻言笑道:“弟妹难道不用你照顾啊。”
胡勇挥了挥手:“嗨,在家我就陪她说说话,看看电视什么的,哪有什么事情要忙。要不是我每天都坚持锻炼,我都觉得这段时间下来,体重最少会重上十斤。”
左山揶揄道:“那到好,等回了京,咱俩要好好切磋一下。”
胡勇苦笑道:“队长,没想到你也会趁火打劫啦!”
左山哈哈一笑道:“好不容易有次落井下石的机会,当然要抓住啦……”
大家有说有笑,车子很快就离开了市区,来到通往胡勇老家的一条路况并不太好的道路上。
由于胡勇的老家比较偏僻,而且许多人都外出打工去了,一路上基本没什么行人。
开到半路上,坐在前面的左山,突然轻咦了一声:“前面不远处有人在向咱们挥手。”
楚琛连忙往前一看,发现路边上停着一辆吉普车,一位三四十岁的男子,正向他们的车子不停的挥手,嘴里还喊着什么,不过太远听不清楚,他估计无非是想让他们帮忙之类的话。
吴可有些疑惑的问道:“车子抛锚了还是怎么?他怎么不打电话?上次我看网上,有路匪假装成这样,等有人真停下来,就上了他们的当了,这人不会就是路匪吧?”
胡勇摇了摇头道:“这人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