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传讲。当年的梁武帝。是中国历史上对佛教的教义最为推崇的皇帝之一。这人一生。都过得像个禅门弟子似的。在一定程度上讲。这人其实可算是一个非常虔诚的佛教信徒。为了表达自己对佛家的向往。梁武帝身体力行地做了很多在当时的佛教教徒看來最有功德的事情:比就比如前面说的修佛寺。抄经文。供养和尚。给佛像塑金身之类的。不仅如此。他还时常以佛教的传播者自居。在自己的统治区域推广佛教教义。这件事。在当时來说是尽人皆知的事情。菩提达摩自然也听说了。为了推广自己的新观点。达摩祖师曾经净身入宫向梁武帝讲经说法。
可自宫之后。他非常无奈地发现。自己的观点和梁武帝的看法大相径庭。
梁武帝问达摩。说。你看。我在全国上下修建了上千寺院。叫人抄写了几万经卷。我这样的功德。來世可以成佛么。
达摩一听。摇头笑道。说。亲。你做那些都沒有用。能不能成佛。不是看你做了什么。而是看你在想什么。当你的内心世界达到了佛的标准的时候。你就是佛。可话说回來。你要是满脑子功名利禄。以成佛为目的去做那些事。那。你本身就落入了名利的陷阱里头。做再多也是白做。脱离不了苦海的。
再者说了。佛陀是万千智慧的集大成者。明白得很。你要是这内在修为不达标。就算你是佛祖他干爹也照样不行的、
梁武帝听完这些话。当时就无语了。手拍额头十几下。旋即问道他。合着你这么一说。老子花了那么多的钱。用了那么多的人。废了老大的精力做的这些事情都是白做了。达摩听后。讪讪一笑。牛逼闪闪地说了一个“是”。又拿出宗教领袖的派头给梁武帝上了一通课。这梁武帝听惯了恭维的话。一听之后顿时觉得有些刺耳。见对方言语之中略带不屑。冷嘲热讽。一时间也是一肚子怨气。
就这样。沒几句话。两个人就谈崩了。梁武帝大怒。叫人将达摩祖师胖揍一顿之后扔出皇宫不再相见。
这时候的达摩。应该是最郁闷的时候。一个人夹着小铺盖卷走到江边。连过河的船钱都沒有。自顾自地在江边呆了几天。梁武帝也从死胡同儿里头走了出來。
此时的梁武帝很后悔。觉得自己这么做有些过分了。于是得知达摩离去的消息后。马上派人骑马追赶。
却沒想。追到幕府山中段的时候。两边山峰突然闭合。夸嚓地一下将梁武帝派來的使者夹在两峰之间。这时候。就看见达摩祖师一个人正在江边徘徊不前。本來还挺郁闷。可看见有人赶來。突然精神了。他在江边折了一根芦苇投入江中。踩着那芦苇漂过江去了。等下些使者从山坳里头挣脱出來。达摩祖师早就沒了踪影。
自此之后。菩提达摩“一苇渡江”的故事也流传得越來越广。据说。少林寺里还有一座记载着此事的黑色的石碑呢。具体是个什么样子我也沒见过。只是听说而已。
我记得这个故事是我在上高中的时候跟一个语文老师闲聊的时候听说的。究竟是怎么将话題扯到那上面的我也记不清楚了。可让我对这个达摩祖师的印象加深不少的一件事。还是当年在画报上面看到的一个小故事。
那画报挺高端的。这种妖魔鬼怪一类的事情很少出现。可那次不同。上面出了一个文章。就是研究一个禅宗领袖的。上面的标題是什么我不记得了。反正。争论的核心就是关于一个和尚的“金身坐像”的。
这个和尚。法号叫慧能。应该是禅宗六祖。也就是菩提达摩的徒弟的徒弟的徒弟的徒弟的徒弟。关于此人的传奇故事。其实是非常多的。即便你不是佛教的信徒也应该听过他当年写的一首诗。
传闻中。这六祖慧能。原本是个火工头陀。就是一个打杂做饭的和尚。在寺庙里头。属于那种文化水平比较低。身份地位相当低。曝光几率特别低的一类人。
而他的师傅。禅宗五祖弘忍。是一个远近闻名的得道高僧。手底下的那徒弟什么的。多了去了。沒事儿就做大型讲座。每次都是座无虚席。
说有一次。这五祖弘忍就给徒弟们上课。他叫來这徒弟里头最出色的一个让他写首诗表达一下自己对修行的看法。因为这人的表现一直很优异。大家都认为这人是五祖弘忍的衣钵弟子。那人也不负众望。拿着毛笔就在寺院的墙上写了一首诗。具体來说。二十來个字:“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这首诗并不难理解。就是里头借用的佛教的典故多了一点。大体上來说。就像是一个时刻严格要求自己的好和尚在跟自己的师傅表决心似的。
大家都明白这是啥意思。当时就拍巴掌跺脚齐声颂扬。可众人在这里一通热捧的同时。这六祖慧能正好路过。他级别低。沒资格在这里头听课。一边挑水一边歪着脖子瞅了一眼那墙上的字。突然笑了。随后。这货走过來。拿着毛笔在墙上歪歪扭扭地写了另一首诗。
这首诗。流传极广。很多人都能背诵上來:“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來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等这几个字写完。六祖慧能恭恭敬敬地将毛笔放下。自己挑着水走了。再看那些和尚。面面相觑全都无话可说。因为。这些禅门弟子都能看出來。这首诗里头表现出來的。是慧能对这禅宗教义的领悟。也不得不承认。他现在的体悟要比在座的诸位师兄高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