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9小说网

669小说网>当病弱王爷被迫娶了锦衣卫笔趣阁 > 第112章(第4页)

第112章(第4页)

等到结尾,讲那被逼嫁权贵的女子掀了盖头,与侠客一同逃亡时,却没人买账了。

世道如此,与家族颜面比起来,情情爱爱实在上不得台面,因此台下嘘声四起,惹得那说书先生狼狈掩面,差点下了台。

前一个故事没人买账,自然要换一个故事讲。

为了讨大众喜欢,这回讲了个俗世百姓爱听的。

说有位乐善好施的大侠,很是恩义,常常帮扶穷苦百姓,受人敬仰,后来大侠受人陷害,死得很惨,他死得那天,许多人前来送行,为他哭灵。

受了恩惠的百姓,更是直接改了姓,说是“既然大侠无后,便要自己的子孙为他延续血脉”。

许是受了前个故事的影响,说书人发挥失常。故事本已到了激昂处,可前头的情绪没堆上来,底下听的人自然也没什么反响,掌声稀稀拉拉的。

尤其最后那段一出,喝倒彩的人就更多了。姓氏何等重要,怎能因为受了恩,便该换门庭,成了别人家的孙子了?这不瞎扯嘛。

一连说毁了两个故事,客人都懒得听了,有几个甚至抛下瓜子就出了门,临出门还得抱怨一句“浪费时间”。

柳元洵眼瞧着底下的人群散尽,耳听着楼下的故事,待到一楼陆续响起歌女柔媚婉转的歌声,他才缓缓抬了头,与顾莲沼交换了个眼神。

第一个故事或许没什么。

可第二个……却似一道惊雷劈开迷雾。

他一直觉得,向他传递身份的人身上有种违和感。

幕后之人既能驱使众多眼线,为何又要遮遮掩掩?既手握关键证据,为何不亲自为萧、冯两家翻案?幕后之人,总是一面显现出令人高看的能力,一面又展现出一种“力量薄弱到只能到处躲藏的”的不堪。

但假如,幕后之人,也就是所谓的“刘三”,就是故事里的那个大侠呢?

因为大侠兼济世人,百姓承受了他的恩惠,所以才在他受奸人所害后,顶着“刘三”的姓名,妄图替他复仇。

逻辑上,好像是讲得通的。

因为是普通百姓,所以没有与权贵抗衡的力量;因为是普通百姓,所以只能用自己赖以为生的手段,接近他,考验他,传递消息给他;因为只是普通百姓,所以萧金业才会说“有许许多多的刘三”。

一直掩藏在背后的,或许不是某个势力,而是心怀正义,化名为刘三,为了替死去的恩人奔波、甚至愿意为此付出性命的,数不清的普通人。

这个猜测太像话本故事了,即便方方面面都能对上,可柳元洵还是觉得匪夷所思。

可截止目前,这是唯一一个,能将一切串联起来的答案。

但,可能吗?

替他搜罗古籍的人是刘三;突遭横祸的刘黔源是刘三;未名居里调换画作,并因此惨死的人也可能是刘三;以琴曲传讯的人也是刘三;那方才说书的人,莫非也是刘三?

如果他们都是刘三,那真正的刘三,又会是谁?

迷雾遮了这么久,柳元洵终于窥见了一条清晰的线,要不是怕被人看出异样,他甚至想立即找到沈巍,问问他,江南是否出过什么姓刘的名人。

如果有……如果他就是深受百姓爱戴,最后却蒙冤惨死的“侠客”,那笼罩这场棋局的迷雾,就终于散开了。

迷雾四散之后,黑白两子才能粉墨登场,这场横跨近十年的线,才能真正串在一起。

刘三,刘三。

柳元洵忽然想起最后一次见面时,掮客“刘三”曾露出憨厚的笑容,挠着头,客气又紧张地对他说:“我跟了您三年,下个月就成亲了,您要是不嫌弃,我想送您一个带福的红果子,替您去去病气。”

可那一面,就是最后一面了。

早在刘三死后没几天,凌晴就告诉过他:刘三和定亲的女儿家并不熟悉,只是靠媒婆牵线,才在一月前,匆匆订了亲。

如果刘三为他办事的三年,一直都在暗中审视他,想必也摸清了他的性子。

那么,刘三必然清楚:以他的身体状况,他是不可能仅凭一张琴谱,便劳心劳力地耗神探究,他也不可能仅凭路人的寥寥数语,便帮刘三对抗孟家。

因为,对那时的他来说,琴谱只是一个谜语,一个玩具;而对孟家的诉状,更与不沾朝事的他无关。

只有“刘三”死了,柳元洵才会为了给他一个交代,而往下查,继而看到萧金业满门被灭的惨状,再看到未名居小厮因传信而遭酷刑的尸体,以及冯源远,孟谦安……

一条人命就是一个环,环环相扣,才能将他套紧在这场本不相干的漩涡里。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