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欲兴平天下,在于严法治下,重肃郡县秩序,令恶豪不敢害民,百姓方能安心耕耘。”
在打击豪强上,以及施行严法上,张虞与钟繇保持一致的态度。
唯一区别的态度,便是钟繇希望能以肉刑取代死刑。
然因文吏们的意见不统一,故张虞没有批准钟繇以肉刑取代死刑的想法。
至于张虞为何支持严法,本质在于习惯了严法的士民,下限比较高,一旦减轻刑罚,众人会欢欣鼓舞。
而若以松弛之法治下,下限会低,稍微严行律法便会引得士民抱怨。
当然了,这与统治者的思想也有很大区别。
袁绍为了让属下为他效力,很少处理属下违法乱纪之事,即便处理了违法乱纪之事,怕也是轻举轻放。
董昭若有所思,作揖说道:“昭今愿为君侯效力,不知君侯愿收留否!”
“岂敢言收留!”
张虞赶忙扶起董昭,大笑道:“我与公仁相识多年,深知君才干出众。
贤才择明主而投效,今公仁舍袁本初而投我,乃孤之幸事。
今日往后,望卿多多指教,匡正虞之过失。”
“昭多谢君侯礼遇!”
一番寒暄之后,张虞问道:“公仁从远方而来,不知今中原何如?而我今会盟讨贼,不知公仁有何指教?”
董昭沉吟少许,说道:“正月,袁术出兵封丘,令部将刘祥屯匡亭,欲图谋兖州。
而曹操自降服青州黄巾,得民众三十余万,拣选精锐充实大军,得知袁术出兵匡亭,曹操率兵击之,刘祥大败而走。”
“袁术遣孙坚北上,支援刘祥。
而曹操自引兵马南下,且遣人向袁绍求援。
二袁今岁必因兖州而相争,暂难知胜负关系。”
顿了顿,董昭斟酌说道:“君侯,昭观曹孟德,其与袁绍虽同为一家,但形势难以久存。
曹操今下虽弱,但实为天下之英雄,君侯欲遏袁术,或欲取袁绍,曹操可为君侯之援引。
故君侯必要之时,可结交曹操。”
董昭说道:“至于君侯会盟讨贼,昭以为君侯兴兵以诛暴,辅翼王室,能得公卿之心。
今朝君侯一举破贼,则能威震天下,兼并关西州郡。
然事成之后,迁都于雒阳,恐君侯匡弼不便。”
张虞笑了笑,说道:“昔平王东迁,郑辅周室。
周王以武公不逊,出兵战于繻葛,是役兵败,周王势衰,君臣之义断绝。”
“天子东迁雒阳,如小儿抱美玉,袁绍、袁术、曹操三者,皆有操持朝政之念。
三人如若因天子而攻伐,天子声威必然大衰,朝廷唯恃于我……”
所谓效平王东迁,中兴汉室的故事,其实答案早就在春秋、战国的剧本里写好,周王室失去权威仅是时间问题。
张虞将天子迎于雒阳,本身就是想引起中原诸侯因争夺天子而产生混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