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和慧轮师徒二人的住处,慧轮也问起这个问题:“虚竹,你看到今天那个少年闯阵,又看到其他师兄弟练功,是不是也想跟着他们一起练功夫?”
贾里玉摇头道:“我想再跟师傅一起念几年经。”
慧轮满意的看着贾里玉,点点头。
结果这一念又是三年,这三年,贾里玉除了又读了三本经书外,同时跟着扫地僧一起扫了三年的地,三年来,贾里玉再没有主动找扫地僧讲话,扫地僧更像是在修闭口禅,从来一言不发。
每天傍晚,贾里玉准时扛着扫帚来到藏经阁,而扫地僧则准时在等候他,然后两人就开始沉默且默契地扫地,谁也不打扰谁,等到落叶扫尽,灰尘不染,两人再不告而别。
这样的情况持续到了第四年,这天傍晚,天降暴雨,扫地僧手持扫把站在藏经阁前,似乎在等人,又似乎在等雨停,不久后,石板路上远远走来一个人,一手持雨伞,一手提着扫帚,正是贾里玉。
贾里玉走到藏经阁门前阶下,扫地僧转身进阁,贾里玉收了雨伞,也跟了进去,这是贾里玉三年来第一次踏入藏经阁。
扫地僧带着贾里玉走了一会,来到一座书架下,伸手取下一本经书,回首瞧着贾里玉。
贾里玉看着经书封面上写着“拈花指”三个字,会心一笑。(未完待续。)
第二百八十三章 拈花指
昔年,佛教世尊释迦牟尼在灵山召开大会,漫天神佛与会,无不殷殷切切地望着佛陀,盼着今日能一听莲花妙经。
大会伊始,佛陀低眉闭口、沉默不语,众佛与菩萨静坐相候,不一会,佛陀拈一片金色婆罗花花瓣,睁目扬眉,示于众佛、菩萨及尊者罗汉,众皆愕然不解,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
佛陀便将正法眼藏和涅槃妙心传传于迦叶,言道:“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不传。”
这就是佛门著名的“拈花一笑”的故事,讲的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道理,佛祖拈花不语,展现的是一种安闲、静谧的美妙心境,迦叶尊者在那一刻体会到了相同的意境,因此会心一笑,跟上了佛陀的节奏,因此被传了法位。
由此可见,揣摩领导的心意是多么重要!
拈花一笑的永恒瞬间成为佛教的经典故事,蕴含的道理还是大道无言,类于道教的********,再次证实了至高道理是有其想通之处的。
后世佛门大能据此故事创制拈花指一项绝学,经久不衰,列于七十二项绝技之中,扫地僧此时手中所持经卷,便是拈花指秘籍,他回首看着贾里玉,便是在询问修炼这一卷如何,贾里玉微笑不语,便是回应。
两人这一番交流,与“佛祖拈花,迦叶微笑”之故事不谋而合,是三年心有灵犀的延续,也是一次有关佛门经典的探讨。
扫地僧与贾里玉相对沉默地扫了三年地,其实也相当于他考察了贾里玉三年。
考察他是否贪藏经阁中绝世秘籍?
考察他是否嗔怪扫地僧闭口不语,漠然以待?
考察他是否背地说他人是非,不辨真假,颠倒黑白?
考察他是否心志不坚,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难以坚持到底?
结果观察了三年,他发现贾里玉不仅毫无退缩之意,而且心意渐趋坚定,于藏经阁经书固然无窥视,于他亦无所求,一颗赤子之心日益澄澈、纯净。
按说贾里玉五六岁年纪,正是天真无邪的时候,旁人见到他不该怀疑他心有三毒,但对扫地僧来说,一双慧眼早看破浮生百态,洞彻人心机变,贾里玉什么地方不扫,偏偏来扫藏金阁,说明并非心中无物,而且他五岁外貌,百岁心智,无论如何遮掩,以扫地僧的境界,总有察觉。
此外,自古以来,无论中原外邦,武林高手潜入少林藏经阁盗经偷秘籍之事时有发生,各种手段层出不穷,贾里玉是不是某个城府深沉的武林高手安排在少林寺的棋子呢?这是不是另一次令人防不胜防的盗经行为?
扫地僧不能确定,他能确定的是目前有至少三位武林高手在偷盗藏经阁经书,其中两位简直是常驻藏经阁。
有鉴于此,扫地僧决定正面出现,直视贾里玉年幼老成之状态,若是盗经者,便随手度化,若不是便着意磨炼观察,时机一到,传几卷经、讲几句道也是一段佛缘。
三年间,他亲眼看着贾里玉以万般佛经净化心灵,亲眼看着他抵制诸多诱惑,坚守本心,小小年纪能有这等修为委实不易,扫地僧决定成全于他。
天公作美,这日天降暴雨,正是时机已到,扫地僧于阁前等他,若来,那是水到渠成,若不来,那是机缘未到,只得再等三年。
所幸贾里玉一如既往地出现,扫地僧心中竟有种欣然之感,为验证这种默契,他特地选了七十二绝技中的拈花指,是为最后一试,结果贾里玉再度没有让他失望。
“拈花之道,讲究意在言外,心领神会,无此心境,便难以修成此功。”扫地僧将经书递给贾里玉:“拈花劲道,似柔实韧,修炼时务必专注,不可分心。”
贾里玉接过经书,微微躬身致谢。
“此功一共八式,普通人练成须五年,练精须十五年,练至化境,须三十年,你且尝试修炼,不必求速,亦不必怠慢,一切随心意所至,困惑处,可于每日扫地时询问。”
扫地僧提着扫把开始打扫藏经阁,贾里玉席地盘腿而坐,开始默念经书,不过一个半时辰,已然记下全书,这也是他念经三年的收获之一。
合上经书后,他将经书放在扫帚把上顶回到书架远处,然后跟着也去扫地了。
有一说一,贾里玉如今学武,已很难碰到不解之处,凡世间武学,能读懂便能参悟,能参悟就能学成。
如果射雕世界的他还只是一个天赋不错的少年,那么此时的他已然是一个地仙境界的大能,其眼光精深老道之处,便是扫地僧都略有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