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官们对视了一眼,默认了天子对周延儒的处理,没人反对。
周延儒何等聪明的人,见没人为自己说话,更明白自己这次是死定了。他匍匐在地上身子抖了一下,竟把乌纱帽抖到了地上去。
几个锦衣卫走了上去,从背后抓住了周延儒的双手,把他押了下去,送到诏狱里准备审讯了。
朱由检见自己办周延儒没人反对,吸了口气,又说道:“吏部尚书郑三俊,协助周延儒助纣为虐,擅自影响边军入关的行动,最终导致此次滦州之乱!革职拿办!”
然而郑三俊在东林党心中,比周延儒更重。
朱由检话音未落,礼部尚书李遇知跳了出来,大声说道:“臣以为,天子此言不妥!”
“郑三俊这些年枵腹从公,品德人尽皆知。他反对李植之事确实有,都是肝脑涂地的忠贞之言。但影响边军一事,纯属子虚乌有。”
朱由检大声说道:“朕意已决,毋须多言。”
听到天子的话,郑三俊浑身冷汗淋漓,竟把官袍都汗透了。在文官们不甘的眼神中,几个锦衣卫走了上来,一把掀掉了郑三俊的乌纱帽,把他押了下去。
看着郑三俊的背影,文官们唏嘘不已。这郑三俊可是铁杆东林党,他被天子杀掉可谓是东林党的重大损失。
然后所有人看向了刘宗周。
这几年但凡是反对李植的事情,都是周延儒,郑三俊和刘宗周冲在前面。此时周、郑二人已经被打入诏狱,刘宗周自然是下一个。
朱由检也看向了刘宗周,他顿了顿,便要朝刘宗周发难。
然而朱由检还没有说话,阁老李建泰就站了出来,大声说道:“天子已连杀两人矣,尚不放过刘宗周么?天子要按李植的奏章杀人么?”
听到这话,朱由检脸上立即变了色。
“按李植的奏章杀人”这句话是当初朱由检为了太仆寺藏银案大发雷霆,准备杀人时候,阁老吴说的话。这句话说完后,朱由检回到干清宫就被刺客冲入宫闱。这句话,已经成为一句警告意味明显的威胁。
这句话,几乎就意味着文官会集体向天子发难。
果然,李建泰一说完,文官们就纷纷出列。
“臣范景文附议!天子已杀两人,此两人足以承担滦州大败的责任。”
“臣张缙彦附议!天子不宜再造杀戮!”
“臣等附议!天子不可再杀文臣!”(未完待续。。)
第六百一十七章 斯文
天子朱由检看着义愤填膺的文官们,吸了一口气,额头上渗出几滴细汗。
朱由检当然知道这些文官的厉害。
这些文官合起来,就是朝廷。皇帝在这些文官眼里,仅仅是一个朝廷上高高供起的牌位而已。
无论是管理天下文官的吏部,管理天下武官的兵部,还是管理天下财税的户部,没有了皇帝文官依旧可以自己玩自己的。锦衣卫指挥使骆养性十分畏惧文臣,凡事都是要看东林党大佬的脸色。只要文官们串通,不报实情,天子就根本什么都不知道。
各地的总兵、副将都是文官们提拔起来,忠于文官更甚于天子。即便天子不发命令,文官们也可以调动天下的大多数兵马。如果文官们不说,天子甚至连军队出去打赢打输了都不知道。
甚至在宫内,太监宫女们都深受文官的影响。东林党在宫外的命令,随时可能在宫内掀起轩然大波。
东林党经常说大明的天下是士人和天子共治的,这句话丝毫不假。没有文官的配合,天子什么都不是。
而集体和文官对抗,硬撼东林党,几乎就是找死。
史上的朱由检没有李植的支持,从来不敢对抗文官的集体意志。比如史上李自成发兵京城之时,朱由检一度想去南直隶重整河山。但是因为朝会时候文官不同意,集体沉默,朱由检就无奈地放弃了南避的想法。
朱由检当时就南迁南京一事说道:“此事我已久欲行,因无人赞襄,故迟至今,汝意与朕合,但外边诸臣不从,奈何?”可见没有文官的允许,大明的天子连南下南京保命都不敢。
在崇祯朝,朱由检可以为个别文官的失职杀人,却决不敢对抗文臣的集体意志。
然而史因为李植的出现,打了一个岔。
李植是文官的死敌,但另一个角度上,他也是皇权的捍卫者。李植日复一日的和文官死磕,削弱了文官在大明的统治力,却也从另一个方面加强了朱由检的权威。
有李植在,朱由检有理由加强京营,控制了一支可观的军队。在李植和文官玩命厮杀的间隙,朱由检加强了东厂,渐渐摆脱了几乎是睁眼瞎的情报工作。
李植南征北战立下的战功,也是朱由检的帷幄之功,更是直接提高了朱由检的权威。
而李植在天津提倡的“公德”文化,“公利”之心,也直戳只提倡“私德”的儒家学术腹心。李植的公德之说在理论上撕毁了文官们道德君子的嘴脸,让朱由检甩脱了对大儒们的敬畏,从此可以真正俯视朝中的大儒们。
有了李植在,朱由检并不像原先那样畏惧文官。他更有底气和文官对抗。
刘宗周是大明的大儒,文章学问都是大明首屈一指的人物。也许是感觉到李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