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上,百姓们一个个全振臂高呼:
“津国公!”
“津国公!”
百姓们朝李植和大兵们挥舞着手臂,那场面实在是太热烈,让跟随在李植身后的骑兵们一个个激动得满脸通红。他们想朝欢呼的百姓们挥一挥手,但看到前面国公爷举重若轻的模样,他们又不敢做出多余的动作。
在百姓们海啸一样的欢呼声中,李植穿过正阳门和丽正门,进入了皇城。
一进入皇城,李植突然惊讶地发现,道路的两侧,竟立着上千京城文武官员。
大概是天子下了圣旨,让文武官员全部到皇城的道路两侧迎接凯旋的李植。
京城的勋贵和武官们对李植都十分佩服,大家都是带兵的,谁见过李植这么猛的角色?这些勋贵和武官是真的服李植,他们站在道路两侧睁大眼睛看着马上的李植,仿佛要看明白为什么李植这么猛。
那些文官们十分地不情愿,他们身上穿着朝会的冠服,却板着脸,仿佛是在做一件无可奈何的事情。
然而此时李植功劳实在太大,天子又下严旨,文官们不得不出来迎接。
京营监军卢九德带着几个小宦官等在丽正门下,看到李植就笑道:“咱家又来给大将军带路了!”
他上下打量了几眼李植,笑道:“大将军征伐辛苦,比上次看到时候消瘦了一些!”
卢九德能做到京营监军,也是天子身边的红人,李植朝他拱手一礼,笑道:“有劳公公了!”
卢九德哈哈大笑,朝身边的一个宦官挥了挥手。那个宦官举起铜锤,在一个小铜钟上用力一敲。
钟声悠扬,传出去好远。
道路两侧的文武官员们听到钟声,齐齐朝李植的方向作揖行礼。李植举目望去,只看到一片片的黑底“梁冠”帽。
第六百六十五章 准了
李植看了看那些文官百般不情愿的样子,冷笑了一声。
此时李植为大明平灭鞑虏,这些文官连出来迎接一下都不愿意。
实际上,这些文官邀功卖名时候那是一等一的好手。平灭满清的功劳,这些无耻文官说不定就要分润一些。
在李植穿越前的历史上,自崇祯十四年周延儒启用以来,东林党就愈发做大,完全垄断了朝堂,可谓“众正盈朝”。不过这些东林党人却没有力挽狂澜。在原先的历史上,崇祯十四年到崇祯十七年短短三年内,大明的形势急剧恶化,短短三年时间大明就亡了。最后天子朱由检和内臣王承恩吊死在煤山上,结束了大明皇朝。
后世的文人总为东林党推脱责任,然而实际上,大明局势从好到坏的崇祯初年是东林党垄断朝政。而大明形势急剧恶化的崇祯末年也是东林党在执政。大明朝的灭亡,东林党有无法推脱的责任。
在原先的历史上,大明朝亡了以后东林党自然就失势。虽然一些投降的东林党官员也做了高官,但其权势气候就差很多了。
然而如今的历史被李植改变了。虽然东林党仍然把持着朝政,但是因为李植的南征北战,大明朝的形势比原先好得多满清已经彻底被李植剿灭,张献忠被李植杀了。而李自成虽然死灰复燃,但发展的规模也没有原先那么大。
因为李植的苦心经营,大明朝颇有中兴的气象。
然而可笑的是,李植的这些功劳,最终竟也会分润一些到和李植死磕的东林党身上。
东林党位居朝廷中枢,把控朝廷的关键部门。这些文人最善于自我吹嘘,李植打下的太平局面,自然被这些文人吹嘘为“众正盈朝”的成果。
东林党和依附东林党的文官左右舆论,在朝野上下已经形成一种说法,说是正因为东林党的苦心京营,制衡刺激,才有李植的南征北战之功。
所以虽然李植两次上奏朝廷杀东林党大佬,首辅次辅都杀了一遍,但朝堂上东林党成员和亲近东林党的文官依旧把控关键部门,蔚然成荫。
此时在丽正门下面欢迎李植的文官们中,带头的几个便有内阁大学士王铎、范景文等人,都是东林党大佬。其他的文官即便不是东林党,也是依附东林党的。
看着这些东林党大佬便秘一样的脸色,李植知道这些文官内心都恨极了自己又立功。
带路的卢九德也觉得文官们脸色不对,气氛有些尴尬,打岔说道:“大将军,天子这次特许你骑马入宫,可以一直骑到皇极殿殿前。”
李植问道:“现在就入宫面圣么?”
卢九德哈哈大笑:“天子已经在乾清宫等了一天了,每过一刻钟就派人去问大将军走到哪了。大将军今日不入宫,难道还让天子再等一天?”
李植笑了笑,说道:“那就请卢公公带路了!”
李植往前面走,穿过承天门,一千多文武官员跟着李植后面往皇极殿的方向走。三千骑兵停在了午门之前,十几名锦衣卫走上来打开了囚车,把多尔衮押了出来。
在勋贵和武官们艳羡的目光中,在文官们忿恨的目光中,李植在一千多官员前面一马当先,在卢九德的带领下穿过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