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9小说网

669小说网>印光法师文钞读诵 > 第9集印光大师文钞选读(第2页)

第9集印光大师文钞选读(第2页)

唯识宗是把这个「性坚持种,令不失故」,就是我们的内心,在这个内心的微细处,我们有五种的情况。

我们大乘净土法门的《观经》,我们往生净土以后,花开见佛悟无生,你看《观经》的九品,会有一些的差别。有些人见到阿弥陀佛,佛陀为他讲大乘法,他就证到无生法忍;有些众生看到阿弥陀佛,佛陀为他讲小乘法,他先证初果,这个地方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到这个问题。当然这个意思,不是佛陀那方面的问题,佛陀的心是平等。《法华经》上说,佛陀的说法就像大雨一样,普润一切的众生。这就是我们这个心识当中,有些人栽培的是一种小乘善根的根性很强,这个时候他招感的佛陀,就是要说小乘法;这个人是成就大乘善根的,佛陀为他说大乘法。天台宗智者大师就是依止《法华经》,开出了藏、通、别、圆四教。四教的众生呢,藏通别圆四教的众生,往生到佛国以后,佛陀会次第的为他们讲藏通别圆四教的法门,使令他们次第的,或者是圆顿的悟入佛的知见。

你要看《法华经》,特别是看天台智者大师的批注,你会有一个很深的感受,什么感受呢?就是我们在因地的时候,栽培一个大乘的善根,这件事是非常重要的。譬如说我们现在的台湾有些法师,他认为现在的时代,这个大乘佛法太过于玄妙,怎么办呢?我们应该实际的走小乘法就好,就退大取小。当然我们可能会在小乘法当中,很快的就有很大的成果。但是以《法华经》的思想,「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你走的是一个远路了,你走错了,你退失了大乘善根,你走错了。

舍利弗尊者领了五百比丘修行,这个五百新学比丘,跟着舍利弗大阿罗汉修行。那大阿罗汉当然他要教弟子,他都先入定观察这个人是小乘善根?是不是有没有善根。舍利弗就观察说,这五百个比丘,假设在今生的生命里面,不要还俗、不要退失道心、不要放弃努力,决定每一个人都能够证阿罗汉,他观察的结果是这样,这些善根都成熟了。但是这个当中有曲折,就是他在教育的过程当中,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出现。出现以后,文殊师利菩萨就为他们说大乘法,大乘的空义。这些人听到了以后,因为他们的大乘善根不是很坚固,都起邪见、颠倒,就是错会了消息了。错会消息以后,结果堕到三恶道去。堕到三恶道去,舍利弗尊者就很疑惑,就问佛陀说:「这些五百比丘,如果我好好的教育,他们能够成就阿罗汉的,这个文殊师利菩萨一来,这样子一弄,就到三恶道去了。」佛陀说:「文殊师利菩萨给他们大利益」。怎么说呢?就是说菩萨的善巧,他不在乎你短暂的到三恶道去,而是你要能够成就大乘善根,是最快的成佛的路。就是说,因为你必须要让他栽培大乘善根,这个短暂的痛苦是要接受的。

《法华经》也有一篇,叫做《常不轻菩萨品》,这个常不轻菩萨,就是释迦牟尼佛的前生,他是一个比丘。这个比丘他的修行方法他很特别,他度众生,就是看到众生,就跟他跪着就顶礼,顶礼以后就说一句话,说:「我不敢轻于汝等,汝等皆当作佛。」他就是用这样子来弘扬《法华经》,弘扬《法华经》的要义,就是一切众生都有佛性。有的大乘的菩萨听了很欢喜,增长他的大乘善根;有些小乘、小者听到以后,就不欢喜,说:「你这个比丘是哪里来的?虚妄为我们授记。」就对他毁谤,甚至于拿棒子、石头打他。但是打他,他也是远远的跑说:「我不敢轻于汝等,汝等皆当作佛。」结果那些打他的人,都堕到三恶道去,到释迦牟尼佛成佛的时候,这些都是在座的大乘菩萨。他就指哪一个菩萨、哪一个菩萨,都是过去我因为用这种相反的,用逆向,用相逆的方式来度他。

智者大师就解释说,因为菩萨度众生,他所考虑的角度,是要你能够急速成佛,成就大乘的善根,这件事情是很重要。所以有时候我们在学习?大乘佛法,我们对大乘佛法不要退失信心,没错!这个大乘佛法,是一个三大阿僧祇劫的远路,是的!但是我们看看大乘佛法菩萨的境界,那我们的确做不到。但是我们内心当中,能够在生命当中,成就大乘的善根,这件事情是不可思议的,以《法华经》的思想,是不可思议!就是你往生净土以后,阿弥陀佛就直接跟你讲一佛乘的法了,「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那些枝枝节节就不为你讲,他直接跟你讲佛陀亲证的教理,让你很快的就成就法身,你会有这种这样子的好处。

当然详细的,你看看《法华经》,你就会有这种感觉。就是我们在整个成佛的过程当中,你要栽培一个大乘的善根,这件事是非常重要的!当然这个应该要透过闻思的。

所以这个地方讲「性坚持种,令不失故」,它能够把你所熏习的种子,很坚固的保存下去。你熏习小乘种子,它就把小乘种子保存下去;熏习?大乘种子,它就把大乘种子保存下去,这个意思,这个叫做恒,恒常的作用。我们再看「转」。

二、转

「转谓此识无始时来,念念生灭,前后变异,因灭果生,非常一故」。

前面的「恒」是指的相续性,这个「转」就是会有变化,它也不是常一不变的。就是我们这个第八识,它的变化性是「念念生灭,前后变异」,怎么个变异法呢?「因灭果生,非常一故」,就是你所栽培的种子,它前一剎那灭,它所表现出的果报就生起来。

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譬如说,你是一个人的果报,你这一期所现的是一个人的眼耳鼻舌身意,你所接触的是一个人的色声香味触法。你这个六根跟六尘接触以后,产生了明了心识,也是人的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就是人的十八界。这个人的十八界怎么有呢?为什么跟鬼的十八界,跟天的十八界会不同呢?就是你的种子,栽培的种子不同。你这一期的生命,是五戒、十善的种子起现行,就像那个电池放电一样,它这个种子势力慢慢消失,果报就不断的变现,等到这个五戒、十善的种子,这一类的种子势力完全消失了,你这个人的十八界就消失掉,消失掉就是下一界的。或者你今天是个男人,你现在的思想,是男人的思想,你是男人的十八界;你下一辈子就是女人的十八界变现出来,你就认为你是一个女人,你就用女人的思考模式来做事情,女人的十八界;或者做一只狗,狗的十八界。这些都是由于我们的种子,剎那剎那的变现,所显现出来的。

「因灭果生,非常一故」,这个「非常一故」要以出粗浅来说,是约着一期生命,用微细来说就是你的剎那。譬如说我现在看到你坐在这个讲堂上,我前一剎那看到的你,跟下一剎那看到的你,你的色法、心法都不一样,你的色法是不断的成住坏空,你的心法是剎那剎那的生住异灭,前一念跟后一念,你的色法、四大,跟你的这个明了性都转变了,当然这个很微细的,但是它也说出了一个道理,就是「非常一故」,它不是不变的,这个是约果报来说。

我们再看因地。「可为转识,熏成种故」。它能够由于前面的七转识,这个七转识主要是讲第六意识,它能够去创造一种新的种子。

这个地方是讲到,业力的转变跟这个有关,就是说万法唯识,这个业力是由心识所主宰,心为业主。

假设我们现在遇到境界,遇到我们欢喜的境界,就是我们过去很熟练的,我们很喜欢去那个地方活动的五欲的境界。我们很习惯的就会把贪烦恼给现出来,染着为性,我们的心就深深的染着五欲的境界。假设这个是世间人,当然就是你一这样子,就增长了贪烦恼的势力,你这个念头不对治就增长了,就是「可为转识,熏成种故」。你这个念头现起以后,它的这个贪的势力又增长一分了,你随顺了一分,就增长一分,这是一种,平常的一个凡夫就是这样子。针对修行人来说,我们跟五欲的境界一接触,贪烦恼现行就是要对治,就是这个业你要对治,你用转念念佛的方法,把这个烦恼的相续心给截断,这样子的话,你这个贪烦恼,下一次再起来的时候,势力就薄弱一点,种子起现行的时候,你在现行的当下你折损它,它又熏到下一次的种子,势力就比第一次薄弱,就「对治所损业」。

唯识学上说,我们要折损恶业有两个方法:

第一个、对治,修四念处观,或者转念念佛,这都是对治。

第二个、悔,忏悔的悔,「悔所损业」,你忏悔,这件事情你做了,做了以后,你在佛前把你整个过程,很至诚的发露,然后痛哭流涕的忏悔,诃责自己,这样子也会把你过去的恶业给折损掉。

这两种:一个是你在烦恼活动的时候,对治;第二个是事后的忏悔,这样子都能够折损我们的烦恼跟业力。

这当然是修行人「可为转识,熏成种故」,就是生命的本质也是转变的,你面对你的念头的时候,你怎么去处理它!你随顺它,不管是善念、恶念,它增长一分势力;你去对治它、折损它,它就减少势力,就是这样子,所以叫做「转」。这个生命的本质,是不断的转变的。而这个转变,就是你怎么去对治你的念头,你要让你的念头的烦恼增长,那是一种;你也可以使令你烦恼的恶念降低,这也是一种,而这两个就会影响到你未来的果报,你怎么去处置你的念头,就是「可为转识,熏成种故」,它的种子的势力,也是不断变化的。我们从恒跟转这两个角度,就知道我们整个生命的本质了。我们看总结。

三、总结

「恒言遮断,转表非常,犹如暴流,因果法尔。」

从恒常相续的角度,我们知道这个生命本身是不会断灭的,我们不可能说,一个生命到一个时候结束,这个人就消失掉了。怎么消失掉呢?四圣法界也找不到他,六凡法界也找不到他,没有这回事,生命不会断灭的。就是「恒」,它不会断灭。但是它也不是固定,就是「转」。就是你的念头,有时候我们起善念去造善业;有时候起恶念。就是由这个念头的变化,创造的业力,就是在人天得果报,三恶道得果报,或者到极乐世界得果报,就是非常。这件事情,就是你自己的念头主宰的,它会有变化的。

这个生命没有所谓的定业不能转,没有这回事。

讲一个譬喻,「犹如暴流,因果法尔」。这个宇宙人生,这个「恒转」这件事情是不容易了解。不容易了解怎么办呢?佛菩萨讲一个譬喻,说:你看那个水流,前面的水流,它跟后面的水流看起来是很接近,水流跟水流之间没有距离,我们好像看到这个水流是相续的,就是表示「恒」,这个生命就像水流一样,前一剎那灭,后一剎那马上生起来。但是这个水流也是有变化,这个水流有时候往东、有时候往西,它也是不断的变化,这个水流它有恒、也有转的两种的情况。那我们整个宇宙人生的十法界因果的道理亦复如是,就是恒跟转,犹如暴流一样,控制这个暴流的就是你的念头。这个是以唯识的角度,来解释这个宇宙人生的真实相,就是这种态度。

[师答]:你如果是研究阿毘达磨,或者我们讲小乘,应该讲说是声闻乘好了,不要叫小,有时候你这样讲,他们不太高兴。就是声闻乘的阿毘达磨的思想,他们认为「我」是空的,生命是没有一个我,他同意。但是宇宙人生这些法,是有真实性的,这个业力是有真实性的,他认为说,有的业你造了以后,这件事情就是不能转变的,不通忏悔。就是说,小乘的思想是我空法有,他认为这些事情造了以后,这件事情就决定性,你一定要得果报,因为这个法有真实性的,你不能破坏它。小乘的思想,你如果看小乘的经,就是这种态度。所以我们在声闻戒里面,有的戒你一破了以后,就你再怎么忏悔,不能恢复到你原来的位子,不可以,小乘的思想就是这样。大乘的思想是讲我空、法也空,一切法毕竟空,一切法都是因缘有。一切法都因缘有的时候,它认为说,只要你肯忏悔,世间上的业都会转。

不过大乘也同意,有些业力是很坚固的,什么业力呢?就是这个「三时具有」,这唯识学也同意。就是说你造这个业之前,你在「方便时」,充满了期待,念念充满了期待;造作的时候非常的欢喜;造作以后,完全没有忏悔的心,也是很坚固的,对前面所造的业,非常的随喜。这样子的心,你造了业以后,就非常难转,不是说不能转,因为你这个业力,这个势力非常强大,除非你那个忏悔的力量,要超过前面的那个造业的力量,否则它能够去折损前面的业力。但是你要把这个业力,势力完全的消灭掉,就是不容易,你忏悔的心,不可能达到那种程度。所以诸位你看过《南山律在家备览》的〈忏悔篇〉,它说:有的业你造了以后,你很殷重的忏悔,很殷重、很殷重的忏悔,它能够消除三恶道的果报,但是你现生会得到很大的痛苦,或者头痛、或者眼睛痛,乃至于眼睛瞎掉。就是它会重报轻受,因为那个势力太强大。太强大,你去动摇它的时候,它能够把这个重大的三恶道的势力给消灭掉,它的势力已经不能牵引你到三恶道。但是它爆发出来以后,它会让你现生得到很大的痛苦,因为这个业力,你在造的因地的时候,太强大!

所以以小乘的角度,定业不能转,是指强大的业力。以大乘的佛法来说,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没有一切法是有真实性。这个一切法没有真实性,我们应该怎么去看它呢?在《大般若经》里面有一个话,这句话我们了解,就知道什么叫做「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就是说,「若法先有后无,诸佛菩萨则有罪过。」假设这个法是本来有,本来有怎么会没有呢?你修空观把它给破坏掉,这样子,诸佛菩萨有罪过,他把这个我给破坏掉了。人法执跟我法执,不管是我、不管是法,不是说这个法本来存在,而我们使令它消失掉,不是!而是这一切的法,本来就是毕竟空的。毕竟空为什么会有业力?它也是一种因缘熏习的假名假相假用,从本性来说,也是不存在。这个法本身,它也是因缘有。因缘有,当然它就会随因缘有变化。而不是说有一个法,它是本来有,有了以后,你怎么把它消失呢?你用空观把它破坏,不是。这样子讲不知道懂不懂?不是先有后无,而是从头到尾本来都没有,当然指的是自性没有;因缘上,它是有假名假相假用。就是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它能够结集很多的业力。但是这个业力本身染污不了自性清净心,它会引导你到三恶道,但是它本身也没有真实性,因为三恶道的业力一结束,它也消失掉了。而不管是成就、消失,这整个过程都也是如梦如幻,没有一个法是能够染污自性的。

所以从一种空性的角度来说,世间上的事情都是可以转变的,都是可以造成。我们净土的法门,这个思想太重要了,这个空性的正见。《观经》说这个人造五逆、十恶,具诸不善,他什么时候才开始忏悔呢?临终才开始忏悔,而且中阴身那个地狱的火已经现前,他那个时候起一念的忏悔心,念阿弥陀佛,转地狱的火成金莲花。所以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上说,你不能往生,是因为你的信心不够,障碍你,不是你的业力障碍你,因为你自己的信心,你没有那种大乘的信心。当然这个断相续心是很重要,虽然一切法空,但是这个强大的势力,你要注意!所以带业往生就是说,你过去所造的罪业,你已经是真正的内心当中觉悟了以后,真正的发露忏悔,发露忏悔以后,你这个恶念的相续心也断掉了,这个时候你的业就转了。假设你的恶念相续还在,那是没办法转。

第9集《印光大师文钞选读》

[师答]:是的,是要受果报,但是你要知道一句话:佛为法王,于法自在,就是说,他受果报他自在。而且我看《法华经》,妙境长老他解释,他说:佛为法王,于法自在。佛可以决定要不要受果报?他可以决定。他成佛以后,他过去的心中有很多的业力对不对?很多的业力,他也可以使令他得果报,也可以使令他不得果报。就是「我现在不想得果报」,他可以。他如果觉得这个时候的众生,因为我去得果报能够觉悟,他就得果报。得果报,他完全没有感受,阿罗汉都一切法不受,不要说佛,对不对?他能够决定这件事情,要不要现在得果报,他可以决定;

第二个他得果报的时候自在,差在这个地方,他无我、无我所,他的感受不会被外境的苦乐所影响,他的大乘涅盘,常乐我净。

就像佛陀受余报,佛陀过去生是一个婆罗门,有很多的弟子修行。那个时候饥荒,有一尊佛出世,有一个比丘去托钵。这个时候佛陀过去的婆罗门,就说:「你们这些比丘,应该去吃马麦的,那有资格去吃好的饮食」。他造了这个口业以后,后来成佛,就这个事件,就让他得果报,就吃马麦,吃马麦是怎么回事你知道吗?这个马麦倒入佛的钵里面,成甘露味,但是眼睛凡夫看是马麦,但是只要吃到佛的嘴巴里面,佛那个大乘涅盘的境界,入此人口,成甘露味,是这样子的。就是你眼睛看到佛陀吃马麦,但是佛无量无边的波罗蜜,他那个十八界跟马麦一接触的时候,就是甘露,佛是这种境界。佛陀的境界你要看看《法华经》跟《华严经》,就知道这是不可思议的境界,不是我们凡夫的这种思想能够理解的。简单的讲,佛为法王,于法自在,他有自在力,不会被业力所系缚,他过去有无量无边的业力,但是这个业力不能系缚他,不可以的。并不是说业力会断灭,他也可以到三恶道去,但是到三恶道去,那个刀山油锅对他来说他有自在力,这个是佛的境界,我们是没有自在力,所以我们应该求生阿弥陀佛国是对的。

好,这个道理我们必须了解,就是说,这个宇宙人生有一个是「恒」,一个是「转」。我讲一个偈颂,大家去思惟一下,佛法是要思惟,这个慈航老法师他讲一句话,对这个宇宙人生的真相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他怎么说呢?慈航法师说:

法性本来空寂,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