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9小说网

669小说网>印光法师文钞读诵 > 第7集印光大师文钞选读(第1页)

第7集印光大师文钞选读(第1页)

第7集《印光大师文钞选读》

监学法师、诸位法师、诸位同学,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二十九面,己二、善识对治除障。这一科我们先看它的科判,请大家翻到讲义二十三面,丁二、执持名号,这一科是讲到执持名号的内容,分两科:初、静中修;二、历缘对境修。静中修又分成三科:初、正示念佛方法;二、善识对治除障;三、回向。

这一科是属于静中修的第二科、善识对治除障。这个科判的大意是说,我们在念佛上,主要的方法就是:一句弥陀念诵听,心于佛号专一安住;心于佛号相续安住。但是在整个安住的过程当中,有时候是很顺利的,有时候会有障碍,我们应该要认识障碍生起的因缘,以及对治的方法。这当中有两科,第一科是属于内在的障碍;下一科是属于外在的障碍。先看内在的障碍,内障的生起的因缘跟对治的方法,我们看印光大师的开示,先把这个《文钞》念一遍,大家请合掌。

己二、善识对治除障

【修行之要,在于对治烦恼习气。习气少一分,即工夫进一分。有修行愈力,习气愈发者,乃只知依事相修持,不知反照回光,克除己心中之妄情所致也。当于平时,预为提防,则遇境逢缘,自可不发。倘平时识得我此身心,全属幻妄,求一我之实体实性,了不可得。既无有我,何有因境因人而生烦恼之事,此乃根本上最切要之解决方法也。如不能谛了我空,当依如来所示「五停心观」,而为对治。所谓多贪众生不净观,多瞋众生慈悲观,多散众生数息观,愚痴众生因缘观,多障众生念佛观。】

—对治瞋恚等义—

好,我们看它的内容,我们分成三科。先看

第一段,「修行之要,在于对治烦恼习气。习气少一分,即工夫进一分。」

这一段是讲出整个修行的内涵,修行的方法有很多的差别,譬如说拜佛、念佛、诵经、持咒等等,有很多差别的法门。但是主要它有一个共同的目的,什么目的呢,在于对治烦恼习气。换句话说,一切的法门,是以净心为要,净心,彻悟大师说:一切的行门,以净心为要。我们一切的修行,不管是哪一个宗派。我们所趣向的目标,就是在返妄归真,恢复我们的清净心,这是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要对治烦恼习气。

我们这样子不断的用功,每天用功加行,一年过去了,两年过去了,我们怎么知道修行是不是有进步呢,这以下印光大师告诉我们一个判断方法,「习气少一分,即工夫进一分」,就是说我们有时候静下来检讨自己的身口意,我们的烦恼习气减少了一分,表示我们修行就进步一分;如果说烦恼习气都没有改变,这就是谈不上修行功夫了。这一段等于是印祖他标出的修行进步的一个标准。

再看第二段,我们的习气应该怎么对治呢?这以下就说出来了。

第二段、「有修行愈力,习气愈发者,乃只知依事相修持,不知反照回光,克除己心中之妄情所致也。」

有些人他修行愈力,愈精进,他能够在拜佛、持咒念佛当中,做很大的加行,但是,习气愈发者,他愈修行,结果我们跟他的生活一接触,发现他的烦恼,贪烦恼、瞋烦恼、我慢心比以前更重,比没有修行之前更严重。这件事是怎么回事呢?

印祖讲出一个他的因缘,「乃只知依事相修持,不知反照回光,克除己心中之妄情所致也」。这个是因为他在加行的过程当中,只知道依止外在的数目,他知道我今天把功课做完了,我今天已经拜了一千拜了,这件事情功课圆满,他内心只是注意整个外在的事项数目,不知道用佛法的道理来照,来观照这一念的烦恼,不知道用佛法的道理消化,来观照修正这个内心的烦恼,所以「不知反照回光,克除己心中之妄情」,妄想执着所造成的结果。

这就是他为什么会愈修行,烦恼愈重,就是这个样子,他根本就没有把这个法消归到内心上。

应该怎么办呢?

「当于平时,预为提防,则遇境逢缘,自可不发。」所以说,我们对于这个烦恼习气,在平常,就是在静中修的时候,你平常做定课的时候,就必须要去成就一种清净的善根,能够对治的一个善根,一个法宝出来,你在遇境逢缘的时候,你才能够不去发动过去的老毛病,就是你应该在静中先栽培这个善根。

应该怎么栽培呢,印祖就讲出了第三段,他的一个修行对治的方法。

第三段、「倘平时识得我此身心,全属幻妄,求一我之实体实性,了不可得。既无有我,何有因境因人而生烦恼之事,此乃根本上最切要之解决方法也。」

这个平时,就是我们把事情万缘放下的时候,我们在寂静处,要去思惟、观察。

思惟观察什么呢,识得,就是如实的能够觉悟我此身心。这个佛法的修观,你刚开始不适合去攀缘太广的法界,要先去观察你的身心,色受想行识,你这个果报体,因为整个生命体,是以正报为主的,你观察你现在这个人的五蕴,有色法、有受、想、行、识,这个五蕴的身心,「求一我之实体实性,了不可得」,这等于是修我空观的意思。

我们先解释这个「我」。这个我在唯识学上说,就是一个常一的主宰,就是我们认为,我们凡夫的思想认为,我们这个生命体,我得到这个人的果报,在整个生命体当中有一个常,就是它恒常住,它不是说有时候出现,有时候不出现,不是,它经常要出现,恒常住、经常在的。而且是一,这个一就是它不能有变化,它的相貌是不能变化的,你不能够说一下子欢喜;一下子痛苦,那就不是了,有变化性的就不是一,恒常住不变异,它不能有变异性。而且它能够主宰,它有主宰性,我要得到快乐,就得到快乐;我要得到痛苦,就得到痛苦,他有这种主宰性。要满足这三个条件:常、一、主宰,名字为「我」。

这种我的实体实性,这个实就是一个真实,这个真实是面对于虚妄来说的。

譬如说,我们看到虚空的浮云,它会随风的因缘,一下子变出一条龙,一下子就变出一条狗,它这样子的相状,会随着风的因缘而改变,这个叫做虚妄,它就是生灭变异,它没有一个不变的自体叫虚妄。但是这个浮云所依止的虚空,它是没有变化性的,这个叫真实,佛法对这个真实跟虚妄是这样定义的。

我们看这个「我」,就是常一主宰,我们这一念心,真的有一个恒常住不变异的「我」的一个自体?这个我的自体就是说,我们的身心世界,是过去的业力所创造出来的,我们的外在的相状,现在的烦恼,各式各样的烦恼、各式各样的戒定慧的善根,这是怎么有呢,这是过去的造作业力。你怎么喜欢诵经呢,因为你过去栽培这方面的善根;你为什么贪烦恼很重呢,你过去在这个业力经常造作。换句话说,我们的整个身心世界,这剎那剎那的身心世界,它会在这个地方出现,就是过去有这个业力在支持,离开了过去的业力,这个身心的果报就不存在,离开了过去的因缘业力,这个果报就不存在,这个就因缘所生法。

所以说,既然我们的身心世界是由因缘所变化的,那当然这件事情就是没有一个「常一主宰」,每一个法都是随着过去的业力,业力强的时候,这个法出现就是强;这个业力慢慢慢慢消失掉了,这个法就消失掉了。就是说这一切法,不管是色法、心法,都是随业力而有变化性的,在整个变化当中,我们找不到一个我的自体,找不到的。

《成唯识论》里,外道对佛法讲的这个无我的道理,非常的不同意,这个外道的思想就是强调有「我」,他对《成唯识论》的论主说:假设这个生命体没有一个常一不变的「我」,我们的生命怎么相续,你这个果报结束了,下一个果报如果没有一个我来摄持的话,这个果报是不是要失掉?换句话说,外道认为我们的生命体有一个造作者,「我」去创造善业,创造一个善业以后,我这一期果报消失掉了,因缘业力结束就消失掉了,我应该依止我过去的善业,去得一个人天的果报。是谁去受用呢?是「我」在受用,如果生命体没有一个能造作者、所受用者,这个生命体就不能解释业果相续的,这业果就断灭了,外道提出这种问难。

唯识学的论主就回答说:其实不对?业果的相续,是因为由于过去烦恼的十二因缘,由于过去的无明,由这种虚妄的无明发动以后,创造一个业力,由业力去得果报。换句话说,我们整个生命的相续,就是一个惑业苦的相续。烦恼发动业力,由业力去得果报;在得果报的时候,又发动了另一期的烦恼,又去创造一个业力,这整个生命体,就是一个惑业苦的相续而已。

所以阿罗汉把这个生死的业力给息灭以后,他这个三界的生命就结束了。在生命结束以后,你就找不到这个「我」的存在。假设这个「我」有实体的话,阿罗汉把三界的生命消灭以后,他把五蕴的身心消灭以后,那个「我」应该出现,但事实上没有,阿罗汉进入灭尽定以后,那是一种清净的法身的境界,无我无我所,可见得这个「我」是不存在的,那是一种执着。

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要我们去观察,在我们的身心世界,它完全是一种业力的显现,剎那剎那的显现,在这一整个的剎那变化当中,找一个恒常住不变异的一个我的一个自体是不可得的。

你这样子修「无我观」有什么好处呢?

「既无有我,何有因境因人,而生烦恼之事」。这个地方就说明了一切的烦恼,它有一个根本,就像是这个树,一棵大树有很多的枝叶花果,但是它们都依止树干才能够继续生长。我们的烦恼也是各式各样,贪瞋痴慢疑,这一切的烦恼,在唯识学上说,一定要依止这个「我」的执着才能够生起。

所以你能够修「我空观」的时候,你所有的烦恼都淡泊了。我空观把这个「人我执」的执着破坏一分,你所有的烦恼都削薄一分。所以印祖说,「此乃根本上最切要之解决方法也」,这个是最切要、最彻底的把烦恼连根切断。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