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9小说网

669小说网>印光法师文钞读诵 > 第5集印光大师文钞选读(第2页)

第5集印光大师文钞选读(第2页)

在修德上,就是要「苟一念回心」。这一点要注意,我所以昏迷倒惑,我们凡夫就是颠倒,什么叫颠倒呢?我们讲一个譬喻说:你现在有两个朋友,有一个朋友是真正的好人,他不断的摄受你、关怀你,他能够引导你到安乐的处所。另外一个是一个贼,这个贼,他表面上也表现出对你很好的样子,但是事实上他把你所有的钱财都骗光了。但是我们凡夫内心这个思想有点错乱,我们总认为这个贼很好,我们喜欢跟贼在一起,不喜欢跟好人在一起。这个意思是说,这个就是所谓的颠倒,我们做了一些错误的判断,无始劫来我们内心欢喜随顺无明,不欢喜随顺三宝,这个就是颠倒。我们现在经过智慧的抉择「苟一念回心」,前面说过,开始抉择。

我们众生无始劫来「系属于魔,有生死过」,这个烦恼有种种的过患,这烦恼一活动,就创造很多生死的业力,就是让我们苦恼了,这个是贼,我应该要离开他。阿弥陀佛的名号是一个大功德法聚,我能够依止弥陀名号,从弥陀名号这一念的活动当中,七宝池、八功德水,无量无边的依正庄严,就在这一念佛号的运作中,念念成就,这个佛号的确是我们的大归依处。这个时候你内心就转变,你内心当中,把前面归依无明的心情,转成了归依弥陀的心情,这就是「一念回心」,简单的说就是信愿具足,这个就是修德。

意思就是说「深信诸佛皆充满」,是的!佛陀的心情的确是很紧张,他那个大悲心的光明,昼夜六时在照着我们,但是世间上的事情不是单方面的,我们内心要有一种随顺的心,你没有随顺的心,佛陀是不能单方面救你的。

院长昨天也讲一个比喻,一个公案说:一个比丘。这比丘他贪念他的钵,结果他死了以后,其它的比丘分他的钵的时候,他起瞋恨心,你看,就在钵里面变一条毒蛇,乃至于佛陀要为他加持说法,他内心都不欢喜,跑到丛林里面去,因为瞋恨心,都把这个丛林都烧死。

我们有时候想,一个大威德的佛陀,众生那个烦恼心相应的时候,他就不相应(佛法)了。所以《摄大乘论》上说,「有情界周徧,具障而阙因,二种决定转,诸佛无自在」,佛为法王于法自在,这个是约佛来说,佛陀在一切法得大自在,佛陀到地狱去的时候,火不能烧、水不能淹、刀子不能割他,他是一切法得大自在,他有自在力,但是这个是约自受用。「具障而阙因」,你有业障的时候,佛陀不能救你,「阙因」,你跟弥陀没有因缘的时候,你不能念他的名号,跟他不结缘,佛陀也不能救你。还有「二种决定转」,就是你造业决定的时候;第二个受果报决定的时候,佛陀不能救你。

你看这个琉璃王。琉璃王要灭释迦族。他过去在太子的时候,被释迦族羞辱。他就在太子的时候就发愿,跟他旁边的侍臣说:你给我记住,我登位以后,第一件事就是要把释迦族给灭掉。他后来就是福报力,琉璃王把他父亲给退了,就把父亲给赶走。赶走以后自己做国王,那个侍臣就说:「太子,你过去做太子的时候,说要灭释迦族,你记得吗?」他忆持着他过去被羞辱的事情,率领大军要去灭释迦族。佛陀再怎么说他是释迦族出身的,他在这个路当中阻挡了三次,琉璃王三次退避。但是他的内心造业力决定了,他要灭释迦族的心,就像石头一样,佛陀不能阻止,后来佛陀知道这件事情不能阻止,结果琉璃王真的是把释迦族完全消灭了,这个种族就这样子消失掉了。

消失掉以后,佛陀说这个琉璃王,他只有七天的寿命,他七天以后身体出火,现身堕地狱。佛陀讲一句话,这件事情是不能改变的。你看经典里面,有的事情,因缘还在变化的时候,佛陀不讲话,佛陀默然,只要这句话从佛陀的法话里面讲出来,这件事情就是要出现。佛陀为一个众生授记,说你那一劫要作佛,你的佛号是什么名号,你一定是怎么样?法身大士,佛陀才会为你授记,否则佛陀是默然。所以佛陀说琉璃王七天要死亡的时候,传出去,琉璃王很紧张,他知道佛陀不打妄语,他就坐着大船,他想这个水能够灭火的,「被火烧死,我倒不如到大船去」,就到大海去,一天过去了,两天过去了,六天过去了,都没事。到第七天深夜的时候,明相快现的时候,整个船上出火,他从身体出火,然后把整个船烧掉,直堕无间地狱去。

所以你要造业力决定,你要得果报决定的时候,诸佛不自在,佛陀在四个法当中不得自在。这样子讲就是说,站在弥陀的大悲心的角度,他是恨不得所有众生都到极乐世界,去受用那种功德。但是他做不了主,就是你要是不能够一念回心,佛陀没办法,你要有一种随顺回转的心,你对弥陀的信愿不能生起,佛陀没办法的。诸佛不自在,你缺乏这个因缘,佛陀不自在的。所以这个地方要特别注意!因为在整个感应道交当中,弥陀大愿力是现成的,这件事情不要我们准备,名号的功德力也是现成的,我们真正要准备的就是「苟一念回心」,这句话要注意!是我们要去创造的,其它都是现成的。这就是我们能念的这一念心,要注意,虽然是本具极乐世界,但是你不能颠倒,你颠倒就不能显现,一定要「苟一念回心」,这是我们平常要去创造的。这是约着我们能念的这一念心来说的。

(二)[所念]——名号功德力。

我们再看「所念」。我们所念的是名号的功德力,就是万德洪名,我们看蕅益大师怎么说:

「名以召德,德不可思议,故名号亦不可思议;名号功德不可思议,故使散称为佛种,执持登不退也。」

名号是召德,阿弥陀佛的名号,是总持阿弥陀佛所有的功德,这句话怎么说呢?「德不可思议,故名号亦不可思议」,我们前面说过,佛陀的法身是遍满在法界当中,这件事情是不可思议的。但是佛陀的法身是无形无相的,我们凡夫的这个有所得的心怎么能够契入呢?佛陀的大悲心,知道佛陀的法身我们没办法接触,这个时候佛陀从法身当中创造一个名号,就是为实施权,为了达到这个真实的目的,安立一个方便。就是从这个清净的法身当中,他创造一个名号,这个名号,我们能够见闻觉知。一句弥陀念诵听,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这件事我们做得到,我们能够见闻觉知,所以佛陀就把这个万德,一切的功德放到这个名号上,就是这样子,为实施权。此名号功德不可思议,所以我们散乱称名,都是成佛的种因,念念都是一个成佛的种子。所以念佛不是落入九法界,它直接契入佛法界,虽然念力薄弱是一回事,但是它的本质是宝,这个地方要注意。如果我们能够念到「执持」,能够念到调伏烦恼,正念分明,那就是往生极乐世界而不退转。所以这个地方我们也应该知道,我们所持的名号功德也不可思议。

古德把阿弥陀佛的功德庄严,做一个开合。就是说阿弥陀佛的庄严,有正报的庄严跟依报庄严,正报的身心:五种神通、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种种的身心的这种自在。依报庄严就很多:有国土的庄严,有七宝池、八功德水,种种的色声香味触法。在这个广泛的依正庄严当中把它浓缩,就是四十八愿;再把四十八愿浓缩,就是第十八愿、「十念必生」;再把十八愿浓缩,就是「南无阿弥陀佛」这句话,就是这样子的。

所以这个佛号的确「一为无量、无量为一」。为什么呢?你未来的极乐世界功德怎么会有呢?就在你在佛堂当中念佛的那个当下,念念成就。所以大乘佛法的确不可思议。你说我念这句佛号,这个佛号只是一个声音,是的!是个声音,但是他总持弥陀的功德,这句话你要小心,这个声音是不同的。所以佛陀的善巧,把他的功德力放在佛号的声相里面,你听到个声相,你就能够生起弥陀的功德出来,这个就是万德洪名。这个是约着,我们讲这个名号的功德不可思议,我们能念的心力不可思议,所念的佛号,这个法力也不可思议,在念的当下,跟弥陀的第十八愿,念念的感应道交,佛力的加被力也不可思议,三力不可思议,感应道交,就是这样子,这个我们必须要清楚。不过这个地方,我们对于能念的心要注意,我们一定要对于娑婆世界的苦谛,要生起一个胜解,厌离娑婆,欣求极乐。

我们再看二十一面,有关信愿的第二篇,请合掌。

【二】【当须发决定心,临终定欲往生西方。且莫说碌碌庸人之身,不愿更受;即为人天王身,及出家为僧,一闻千悟,得大总持,大**化,普利众生之高僧身,亦视之若毒荼罪薮,决定不生一念欲受之心。如是的决定,则己之信愿行,方能感佛;佛之誓愿,方能摄受。感应道交,蒙佛接引,直登九品,永出轮回矣!】

—复高邵麟书三—

我们分成三段。前面的已经说过了,我们这一念的信愿是能感,弥陀的大悲愿力是能应。但是这个信愿到底要修到什么标准,才能够跟佛感应道交呢?这个地方讲出它的量,看

第一段「当须发决定心,临终定欲往生西方。」

这种信愿一定要达到决定心,什么叫决定心呢?印祖就解释「临终定欲往生西方」,就是我今生的一切努力,只为达到一个目标,我为什么拜佛?为什么持戒?为什么弘扬佛法?为什么忏悔业障、积集资粮?就是「临终定欲往生西方」,就是一个目标,临终决定要往生极乐世界,就是一点犹豫不决都没有。有些人的心情,认为往生也好、不往生也可以,这种心情就不是决定心,这样子就没办法感应道交。所以这个净土法门一定要决定心。

这个决定心呢,印祖又讲出它的相貌,讲的更清楚,看

第二段「且莫说碌碌庸人之身,不愿更受;即为人天王身,及出家为僧,一闻千悟,得大总持,大**化,普利众生之高僧身,亦视之若毒荼罪薮,决定不生一念欲受之心。」

所谓的决定心,就是不要说,这个碌碌庸庸,一个平凡的人身、就是生老病死这样过一生,我们不想受,就算是人王,你下辈子做大国王,做转轮圣王好了,统领四天下,七宝千子,或者让你做天王,忉利天天王,或者大梵天王。或者你说这个世间的荣华富贵我不欢喜,有种种过患。给你出家为僧,这个出家为僧,不是普通的出家人喔,你看「一闻千悟,得大总持」,这个在自利功德当中,有这种境界,「一闻千悟,得大总持」,内心当中有禅定、有陀罗尼,有禅定有智能,成就这么殊胜的自利功德,这一念心能够得大总持;在利他方面呢,「大**化,普利众生」,你弘扬佛法的时候,很多的眷属来听你弘法,你有很好的弘法因缘,你有这种自利利他的「高僧身」。「亦视之若毒荼罪薮,决定不生一念欲受之心」,也应该把这种「高僧身」当做是一种毒荼。这个荼就是一种毒的菜,就是一种毒的意思,把它当做一种毒药,把它当做一种罪业的根源。因为这个三界,我们凡夫还是有漏的心,在三界很难抗拒不造罪业,这个三界的果报很容易生起罪业,这种身心是罪业的根源,所以「决定不生一念欲受之心。」

这个「出家为僧,一闻千悟,得大总持,大**化,普利众生之高僧身。」我听过很多在家居士,他的心情就是这样子。他跟我说:哎呀!师父,在家人实在是太苦恼了,下辈子一定要出家。我心里想:你下辈子发愿要出家,你为什么不发愿往生极乐世界呢?是不是更彻底一点,出家不见得就能够解脱,出家的因缘是好一点,但是恶因缘还是很多的。所以这个地方我们要清楚,我们要观察这个三界,只要是三界的果报,都是苦恼的,都是有种种的退转的因缘,所以这个地方要决定之心。

在《净土圣贤录》讲一个公案,它讲一个法师叫僧藏法师,僧是出家人的僧,藏是三藏法师的藏,这个法师他修苦行,平常就是为大众师做劳力。《净土圣贤录》提到说这个人很特别,他任劳任怨,这个是不简单。一般我们任劳是容易任怨难,你工作做很多,人家批评你,你就受不了。他不是,他任劳又任怨,他晚上的时候就读诵大乘经典、然后就念佛,他这样子修了一段时间。他在临命终的时候,他那种功德力,修福修慧,修慧修福,临命终的时候,六欲天次第来迎,一开始是四天王天中阴身现前,最后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那个地地殊胜。结果他内心都不动摇,「这个不是我要的」!这个六欲天,他都不动心以后,六欲天就次第的消失掉了,最后阿弥陀佛才现身,他就是一念的信愿,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往生极乐世界。

这个故事后面古德有一个评注,它说:临命终的时候,心思是何等的散乱,六欲诸天是何等的殊胜,而能坚定如此。你看看!我们没有看到这个欲界天的境界,我们不知道的,在经论上说,六欲天的天人,他那个指甲,他剪下一块指甲,它的价值,整个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比起来,比不上他一块指甲,我们这个指甲是剪剪丢掉的,当垃圾丢掉。你看这个天人的果报是这种境界,他剪下一个指甲,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合起来,比不上他一个指甲,那个宝的殊胜。但是他并没有说他是一个圣人,我相信他还是个凡夫的境界,他面对这么殊胜的这种境界,他不动,这个不容易。

所以我们要注意,我们临命终的时候,有时候是阿弥陀佛马上现前,那当然是感谢三宝,那个最好。但是,有时候我们也持戒、也修福,万一是诸天的中阴身现前,那怎么办呢?你想想看,这件事怎么办呢?你能不能经得起这种诱惑呢?你想想看,而是在临命终的时候,古德说: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你只要一个念头差错就投胎,「我再来一次」,没有机会,你这一个念头一动,就也等于是感应道交,跟欲界感应道交,没有机会让你去考虑,也没有第二次的,失败就失败。

所以这个「决定心」也是不容易。所以我们平常就必须要预防、抉择,你告诉自己:欲界是苦恼的,不但是三恶道的是苦,诸天也是苦。为什么呢?无常即苦,无常败坏,做一场美梦。结果呢?掉下来重新开始,辛苦了几十年,吃了一个糖果,很甜,吃完什么都没有了,对不对?就像印光大师说的,你念佛人得到一个天的果报,得到一个国王果报,就是这个摩尼宝珠换糖果吃这种境界嘛。你得到摩尼宝珠,你要什么有什么嘛,对不对?你往生极乐世界,在那个地方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你在那一期的生命,决定成佛。成佛以后,你有无上菩提,当然就是大自在,佛为法王于法自在,你那个功德力,自受用是常乐我净;他受用呢,到十方法界里面去现身,千江有水千江月,那一个众生跟你有缘,你现什么身都好,应以何身得度,而现何身说法,令其解脱。这个无上菩提就像摩尼宝珠,要什么有什么,而且它是恒常相续的。

第5集《印光大师文钞选读》

所以我们内心当中,一定要事先准备的抉择,诸天它是无常的,这种快乐是无常的,不是我们的归依处,所以我们应该对于人王、天王、乃至于这种大法师的境界,「亦视之若毒荼罪薮,决定不生一念欲受之心」,这个地方要注意,这个才是所谓的信愿具足,我们讲信愿具足就是这样子的,决定不生一念欲受之心。

第三段「如是决定,则己之信愿行,方能感佛;佛之誓愿,方能摄受。感应道交,蒙佛接引,直登九品,永出轮回矣!」

所以这个地方信愿决定,我们一念决定的信愿行,才能够感佛,佛的大悲愿力,才能够摄受我们,「感应道交,蒙佛接引」,到极乐世界往生九品,就永远的离开了三界业力的轮回。这个地方就说出了信愿具足的一个量,就是这个决定的量。

这个地方印祖讲这个信愿,它是智慧相应的一种抉择,我们透过对于佛陀圣言量的思惟,把我们内心的颠倒给拔除,我们总认为五欲是快乐的,诸天的五欲是快乐的,我们要用无常观来破它。这个就是所谓的决定心,要发起决定的往生的心。

好,我们再看:

丁二、执持名号。分二:初、静中修。二、历缘对境修。

戊一、静中修。分三:初、正示念佛方法。二、善识对除障;三、回向。

先讲念佛的方法,再讲到念佛的时候,有障碍怎么对治,最后再讲回向的方法。看第一个,今初,正示念佛方法,好,请合掌。

己一、正示念佛方法

【一】知汝不知净土宗旨,当依「一函徧复」所说,生真信,发切愿,志诚恳切,念佛名号。勿用观心法门,当用摄心念法。《楞严经》大势至菩萨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念佛时,心中要念得清清楚楚,口中要念得清清楚楚,耳中要听得清清楚楚。意、舌、耳三根一一摄于佛号。则眼也不会东张西望,鼻也不会嗅别种气味,身也不会懒惰懈怠,名为「都摄六根」。「都摄六根」而念,虽不能全无妄念,较彼不摄者,则心中清净多矣!故名「净念」。净念若能常常相继,无有间断,自可心归一处,浅之得一心,深之则得三昧。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