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修十大愿王第一个要做的就是礼,就是身业的礼拜,这个敬是意业的恭敬,礼敬谁呢?礼敬三世诸佛,这是第一个。礼敬诸佛可以破除我们多生多劫的我慢的罪业,成就我们的尊贵身。你经常礼拜,你这个身相看起来特别尊贵,我感觉到我们的导师忏公师父,他的身口意三业当中,有明显的十大愿王的功德,尤其是越晚年越明显,你注意一下,他就是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世界,他特别还强调礼敬诸佛。我曾经听到有人讲一件事说:台北有一个商人,要以佛法说,就是大富长者的境界,他到莲因寺去参观。他对佛法是没什么信心,但是去参观参观。他参观到了大殿,参观到一半的时候,看到一个老者披着袈裟,从走廊这边走进来,他不由自主就是跟他礼拜。所以这个人,这个尊贵身是修来的,看起来特别尊贵,怎么会尊贵呢?礼敬诸佛,因地当中礼敬诸佛。
第二、「称赞如来」
前面是一个身业的礼拜,这个地方是一个口业的赞叹。我们经常用偈颂来赞叹佛陀,能够破除我们多生两舌、绮语、妄言、恶口的罪业,成就无碍的辩才,有这种功德。称赞如来,在我们显教也是很重视,有阿弥陀佛赞、地藏王菩萨赞。各式各样的佛菩萨都有他的赞,但是在显教好像是不多,顶多是四句偈或者是八句偈。在西藏对「称赞如来」特别重视,它要有什么重大的法会,在诵经之前那这个赞叹佛菩萨的功德,那个偈颂一唱就是一个多小时、两个多小时,他每次唱赞叹佛菩萨功德,他经常都是潸然欲泪,感动的掉眼泪,这个是一种宗教情操,就是称赞如来,赞叹佛菩萨的功德,这是一种口业的称叹。
第三、「广修供养」
这就是用财物或者是香花灯烛、种种的资具来供养十方的诸佛菩萨。可以使令我们破除过去悭贪的罪业,而得到广大的财富。我曾经遇到一个修密的法师,他跟我讲说:归依上师、归依三宝,他在修行的因地就是以礼拜、赞叹、供养为主。换句话说,我们礼拜诸佛、赞叹如来、广修供养,一方面是破除我们的罪障,增加我们的福报。另一方面有归依的这种功德在里面,使令我们跟我们的本尊,譬如说你的本尊是阿弥陀佛、你的本尊是观世音菩萨,你这样子做以后,冥冥当中你跟你的本尊缘就深。缘深,他要加被你就容易,所以这个当中有归依的成分在里面。这个也是有需要的,这是透过礼拜、赞叹、供养,使令我们跟佛菩萨的距离拉近。
第四、「忏悔业障」
就是忏除我们无始的罪障,五逆十恶乃至于谤法的罪业,约着破恶来说的。
第五、「随喜功德」
前面的礼拜、赞叹、供养,都是约我们自身来说,这个随喜功德是说,我们也可能会跟同参道友接触,一切法因缘生,每一个众生有各式各样的善根功德不同。但是我们凡夫的心情,就是嫉妒心、不耐他荣,我们凡夫的心情是这样的,如果没有经过调整,我们凡夫的面貌是认为:我们这一念的生命体,这一念心,有一个恒常住不变异,能够主宰一切法的一个我,一个常一的主宰叫我。我们有一个我的执着以后,我们认为一切的荣耀都应该归于我才对,我们看到别人有什么功德,我们就嫉妒、障碍别人,「这个有什么了不起!」这样子嫉妒以后,糟糕了,使令我们这一念心跟法的因缘产生障碍了。他诵《法华经》、他每天拜阿弥陀佛,你内心当中,嘴巴不讲,你内心一嫉妒他,使令你这一念心,跟一个清净的正法产生障碍了,你以后修这个法的时候,你不容易相应。人家修了十天就有感受出现,你修了十天一点感觉都没有,「我的方法正确,我完全根据祖师的方法,有次第的这样修下去,为什么跟法一点都没有感应?」就是你过去对这个法有问题。
所以我觉得我们修净土的人要注意一件事情,祖师大德有时候他在开示是一种「对治」,他看到有些根机,他已经广学经论了,不好好修行,所以他说:这一切的三藏十二部经,让给别人去看、让给别人去读,我一句弥陀就好。祖师讲这句话的时候,他这一念心是跟善心相应,他不是跟烦恼相应。那么你也跟着祖师讲这种话,人家劝你去修行、去拜佛、诵经,你也把这句话也讲出来,但是你讲这句话的心情有烦恼相应,这有问题,你会有问题!我们总是有一天要法门无量誓愿学,除非你不成佛,我们成就法身大士以后,从空出假以后,那是一个法门无量誓愿学,所有的功德一个一个成就,无量的陀罗尼门、法华三昧、首楞严三昧,一切的三昧,次第的成就,你到那个时候,你就有障碍了。
所以我们的心情要怎么办呢?我们这一生当中,不可能具足所有功德,不可能!你受持这一部经,你另外一部经就比较弱;你的思想分别力很强,你的禅定就会弱一点。有些人持戒的功德大,有些人禅定的功德大,各式各样的功德,我们内心,就是自己赞叹自己的功德,我们也赞叹别人的功德。我们对别人的功德也赞叹,这样子你为自己以后栽培一个好的因缘,所以这个地方是很重要的,「随喜功德」来对治我们的嫉妒心。
第六、「请转法?轮」
第七、「请佛住世」
第八、「常随佛学」
前面主要就是一种福德资粮跟忏悔业障,六、七、八就是我们要去栽培智慧的善根。怎么成就智慧善根呢?
有三个次第:第一个「请转法?轮」。我们内心当中要对法的欢喜心,请转法?轮。法是谁要传呢?「请佛住世」,必须有佛菩萨、善知识的住世,对能说法的人,生恭敬心。有这个法、有能说的人干什么呢?「常随佛学」,我们就开始有次第的学习佛陀的一切功德,佛的菩提心来自于六波罗蜜,这个是常随佛学,恒常的学习佛陀的一切功德,当然主要是以般若波罗蜜为主。这个就是成就了自利的功德,包括忏悔业障,积集福德跟智慧两种资粮,有般若波罗蜜使令我们的心庄严,有福德使令我们的身也庄严,身庄严、心庄严、身心庄严,福德智慧两足尊,两只脚站的稳稳的。
第九、「恒顺众生」
接下来做什么事呢?「恒顺众生」。我们具足福德智慧两种庄严以后,我们开始要思惟,这一切众生都在苦恼颠倒当中,这众生跟我们有什么关系呢?有关系,他都是我过去的父母,他们都曾经以最大的爱心来照顾我们,对我有很大的恩德,所以这件事情我应该要承担起来,这个时候你的大悲心开始活动,再依止你的善巧方便,就是恒顺众生,恒顺众生差别的根机来为他说法,成就利他的功德。
第十、「普皆回向」
有这个自利的功德跟利他的功德以后呢,我们最后做「普皆回向」。我们不是说有这种功德干什么?「我下辈子要做国王。」不是这样子,不是这种有漏的果报。我们要把这种殊胜的功德做三种的回向:
第一个回向法界众生,苦恼的众生,使令他们离开一切的痛苦,而且得到种种的快乐,五欲的乐、三昧乐、涅盘乐,回向法界众生这个是跟大悲相应。
第二个回向无上的佛道,这是约着大智慧来说。前面两个都是一种现象界,佛法界、众生法界。
第三个回向真如理,二空真如理,从法性的角度来说,这一切功德都是不可得的,圆满菩提归无所得,无有少法可得,内心当中虽然修习广大的功德,但是这一念心还是寂静住,观察这些功德从法性的角度都是毕竟空,无我无我所的。无住,以无住为住。这个就是回向二空真如理。
这个是普贤菩萨他告诉我们依止这十大愿王,你能够在念念当中,急速的成就诸佛的功德海,有这十个法门,十大愿。
(二)、【王】
其次我们解释什么叫做「王」。这个「王」有自在义,自在,就是你做这件事情,没有人能够障碍你,就是国王于五欲有自在义,国王要得到财、色、名、食、睡,没有人能够障碍他,他过去的福报,但是这个地方指的不是这个意思,它指什么呢?什么样的自在呢?我们先看空间上的自在,
【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礼敬乃至回向无有穷尽!】
这十大愿王在修行的时候,是以什么心情来修呢?就是说你内心当中要思惟,虚空界尽,这一切的依报的国土,假使是有穷尽的话。乃至于这一切的正报的众生。它的众生界尽是约果报,众生业尽是约业力。众生的烦恼尽就是烦恼,就是众生的惑业苦,就是这个烦恼业力果报,这是正报。就是说,即使这无量无边的虚空,无量无边的众生都穷尽了,但是我这一念礼拜,乃至于普皆回向的十大愿王,我还是一样没有穷尽,我还是一样不断的礼拜、赞叹、供养乃至于回向。换句话说空间不能障碍我,这是不容易,譬如说你今天来到道场,这个环境的摄受你能够礼拜,你到了都市的杂染环境,你就没办法礼拜了,你心随境转,你就得不到自在,你这样子就是怎么样呢,你只是修十大愿,不是修十大愿王,你的空间一改变,你就修不下去,没有自在力了。
其次从时间上来说,
【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前面是约空间的无障碍,这个地方是讲时间。我们修十大愿王是什么心情呢?「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这个也是不容易,今天修明天修,今年修十年修,尽未来际的修,内心当中没有疲厌,这个也是不简单的,时间不能障碍你,这是时空无尽,这个叫做「王」。这是在我们因地的一种修行的方法。
这样子修有什么好处呢?我们看约果德。在《普贤行愿品》它解释了十大愿王的内容以后,它最后就讲出修这个法门的功德,我们把它念一遍。
二、约果德
【又复是人,临命终时最后剎那,一切诸根悉皆散坏;一切亲属悉皆舍离;一切威势悉皆退失;辅相大臣、宫城内外象马车乘、珍宝伏藏,如是一切,无复相随,唯此愿王,不相舍离,于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普贤行愿品》—
佛陀说「又复是人」,这个修十大愿王人,到临命终的时候,最后一剎那,他这一期的生命结束了,四大开始败坏,内心开始散乱,最后一剎那有什么现象产生呢?这以下就说出了,「一切诸根悉皆散坏」,我们生命体所依止的色身,眼、耳、鼻、舌、身,这五根开始散坏,我们虽然用很好的饮食来滋润它,用很好的衣服来照顾它,但是它还是一样被无常的力量所破坏。「一切亲属悉皆舍离」,我们所爱的亲属,我们付出很多的心血,但这个时候我们带不走了,舍离了,就是这个无常败坏。「一切的威势悉皆退失」,我花了很多的时间,得到一个很高的地位,受到人家的尊敬,但是这个威势呢,到临终的时候悉皆退失,乃至于辅相、大臣,宫城内外种种的象马车乘、珍宝。伏藏,前面的珍宝是我们看得到的,这个伏藏是藏在地下看不到的,你怕别人拿去,把它藏在地下。这一切的珍宝无复相随,你花了很多的精神体力去积集这些珍宝,但是这个时候它也是带不走的。
这个意思是,我们讲真正归依处,这件事情我们的确要想一想,我们凡夫的心情所思惟的事情跟真实相是有一点出入,是有出入的,我们认为珍宝是我们依靠处,我有珍宝就能够快乐;眷属是我们的依靠处,有眷属也能够快乐;有威势,我们这个色身的强大健康这都是依止处。但是我们看这段经文,这些事情是靠不住的,这一切无复相随。临命终的时候,这个时候谁能帮助我们呢,怎么办呢?「唯此愿王,不相舍离」,这个时候我们平常在佛堂当中,所积集十大愿王的功德,诶!它出现了,它不舍离你,它怎么不舍离你呢?「于一切时,引导其前」,就在你这个临命终的时候,最无助的时候,你内心不知道归依谁的时候,这个时候它的功德力就像光明一样出现,引导你这一念心识,「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就是这种功德,它能够引导你这一念心,跟弥陀的本愿感应道交,所以说这个是真正的依止处。就是说十大愿王,它在你临命终的时候,它是不可破坏的,它不会被无常的业力所破坏。所以我们应该知道什么事情是真实的,什么事情是虚妄。如果我们把这个时间往后面看一看,我们知道现在该做什么事情,你会知道这件事情。这个就是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世界的整个修因跟证果。好,我们再回到讲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