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哥哥其实学问很好,只是因为……唉……不能参加科举,才在这客栈中勉强度日。”
我指着墙上的那幅寒梅傲雪图,插嘴道:“客栈里的这些字画,都是沈大哥作的么?”
“不错,都是哥哥作的。”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沈大哥如许才学,的确是被埋没了。”
“愧不敢当!”沈宸的声音总是毫无征兆地在门口响起,吓得阿月从椅子上窜了起来,小脸煞白。
“沈大哥,请你别责怪阿月姐姐。”我立即站起身护在阿月身前。
“唉……又有什么好责怪的呢?都这么些年了,我也认了,姑娘想知道什么,还是让我来告诉你吧,许多事,阿月并不太清楚。”
我赶紧摇手:“不敢不敢,如果不方便说,就别开口好了。其实阿月姐姐还没开始说呢。”
“不,让我一吐为快也好,阿月,去拿些酒来。”
阿月去拿酒了,沈宸叹了口气,道:“小梅姑娘,阿月说得不错,你的确有一种与众不同的气质,让人总觉得奇迹就会发生……”
“哪里哪里……”我嘿嘿一笑。
“这家客栈是我外祖留下来的,我们兄妹以此糊口度日。我虽然姓沈,却并没有被纳入族谱。”
“啊!”我吃了一惊。
我知道,在古代宗族观念十分强烈,不能被纳入族谱,就不能参加祭祀、死后也不能葬入祖坟,可以说是奇耻大辱、家法中最大的惩罚。
“所以,我哥他不能入学堂,不能应试科举。”阿月抱了一大坛酒,在门口接道。
每人的杯子都满上了。我尝了一口,嗯,没想到这客栈饭菜不怎么样,酒倒是挺好喝的,度数不高,还有一股淡淡的清爽的香味,让人暑气顿消。
“是的,而这一切,还得从我们的父母说起……”
沈宸就着酒劲,给我讲起了这个豪门的恩恩怨怨,阿月在一旁补充。
我们都不曾想到,这一番的秉烛夜谈,竟会间接促成了开元年间那个中国千年科举制度史上的一次重大变迁。
第一卷 丫鬟篇 第一卷 丫鬟篇 第五十二章 话说从头
第一卷丫鬟篇第五十二章话说从头
这是一个长长的故事,话还得从武源(德清)沈氏家族的起源说起。
沈氏源于西周文王第十子季载受封于沈,称沈子国(今河南平舆北)。公元前506年,为蔡国所灭,子孙以国为姓。秦末,季载后裔沈逞德才兼备,秦始皇欲征其为相,不就而“辞徙江南”。东汉初,沈逞第十二世孙沈戎官九江从事,累迁济阳太守,后光武帝刘秀嘉其功,封“海昏候”,戎不受,迁徙会稽郡乌程县余不乡(武康)定居,成为武康沈氏始祖。其死后,东汉永平元年(58年)葬之金鳌山。时有金鹅飞集,三鸣而去。童谣曰:“金鹅鸣,沈氏兴,代代出公卿…遂更名其山曰金鹅。从此,子孙繁衍,辉映后世。
沈氏定居德清以后,累世官宦,经过了三国东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间30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显赫的氏族集团。自东汉至隋代,沈姓名人基本上都出自吴兴武康(德清),以致产生了“满朝文武半朝康”的民谣。南朝著名的文学家沈约,宋朝科学家沈括,清朝文学家沈德潜,以及现代文学家沈雁冰(茅盾)都出自吴兴沈氏,“吴兴”正是其堂号。此是后话,暂且表过不提。
沈氏当年一支到了武源(德清),一支留在了河南,沈佺期就是出自河南沈氏。沈宸的祖父沈济是武源沈氏中人,高宗时期四处游学,结识了尚未发迹的少年沈佺期,所谓红花白藕,本是一家,二人很快结为兄弟,沈济大了七八岁,是为兄长。沈宸的父亲沈谦,人生得聪明伶俐,很得大才子沈佺期的喜爱,后者常常刻意指点教导。沈谦年方弱冠,就诗书礼乐、琴棋书画、骑马箭,样样精通,是远近闻名的少年才俊,提亲的人差点踏破门槛。沈济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一日午后,沈济接到堂兄沈齐来信。信中先是一番夸奖,诸如“听闻吾侄,英才年少,不甚欣慰,他日光耀门楣,定是此子”云云。接着又写到,恰有一吴姓外甥女,年方十八,形容端丽、知书达理,他愿做一冰人,从中介绍,使才子佳人,共结连理,再添一段佳话。
吴姓,是当地另一大族,当真是门当户对。沈济看罢大喜,立即吩咐收拾行李,带着沈谦即刻出发,返回祖籍。
一切本来该是风得意马蹄疾,从此直上青云。却不想,因了这家迎宾客栈,才子佳人的命运却发生了意想不到的改变。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午后,风尘仆仆的沈氏父子二人,好不容易赶到了武源,眼看宗祠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