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古代禅宗的家风:德山“棒”、临济“喝”。你去德山这个禅宗的道场去,请教:“什么是祖师西来意?”“什么是佛陀真实义?”他二话不说,给你一棒打下去。这一棒打下去,当然要是有觉俉的人,就知道。喔!这一棒打下去,坐断忘有,把你无始劫心中的妄想停下来。停下来以后,哎呀!你那个时候有很特殊的感受,不如到万里无寸草处去,这个时候你会解脱你心中的名言跟真如理少分的相应。所以禅宗的祖师他能够从这个自己所觉悟的真理当中,开展出很多的方便法门,这个都是相见道。因为既然是要引导众生,那当然是要变相观空啦,一定要变出相貌出来,或者是色尘的相貌、或者声音,色声香味触等等。这个就是相见道,这个是属于利他的方便。
前“真见道”,证“唯识性”。后“相见道”,证“唯识相”。颂但说“真见道”者,以“真见道”胜故。
事实上通达位所觉悟的这个真理是包括唯识的性相的,但是偈颂当中它只说到,“尔时住唯识,离二取相故”,当然只是偏重在真见道。因为相见道是要出现相貌,你有真见道,你自然会有相见道,所以以真见道作代表就可以了。
这个通达位的情况,我们可以把这个地方跟资粮位跟加行位作一个拣别。资粮位跟加位的菩萨对于真理是:乃至未起识,求住唯识性。这个资粮、加行位的菩萨是对真理的追求,不管他透过礼拜、赞叹、供养或者是如理的思维,这个时候心中一定有很多很多的媒介、很多的名言、很多的相貌来引导他,但是从这个追求的过程当中一定是有相的。
但是当我们“尔时住唯识,离二取相故”,这个“住”,从前面的求到这个住,这个住的相貌就是离二取相故,不能有任何的相貌出现。所以这个地方我们在学判教的时候要注意,一个是求,一个是住,所以这个地方是不一样的。好,我们看第四个:
四、修习位。谓诸菩萨所住修道,如所见理,数数修习,伏断馀障,其相云何?
这个修习位就是从前面的见道以后,开始如所见理数数修习。他不会停留在这个地方,他随顺于他这种非空非有的中道实相的道理,再不断地去修习佛法,伏断这种俱生的烦恼跟所知障。它内心的相貌是怎么样呢?我们看偈颂:
无得不思议,是出世间智,捨二麤重故,便证得转依。
这个偈颂我们分两部份来说,第一部份是讲到智慧的自体,下个偈颂是讲它的妙用。先讲这个智慧的自体,它的体性是由三种体性构成的。
第一个是无得,这种智慧是无所得的,没有这种自我意识的我执法执的这种戏论;第二个不思议,妙用难测,这种智慧的体性是有无量无边的作用。“是出世间智”,它这种智慧是无漏的,不是世间的有漏的、有烦恼相应的,所以这个智慧的自体是由无得、不思议跟出世间三种的相貌所构成的。
这个智慧有什么样的作用呢?“捨二麤重故,便证得转依”,它能够去断捨烦恼跟所知二障的种子,这种种子的功能都是没有堪任性、麤重的。证得菩提涅槃二转依果,这个是讲到这种智慧能够发挥这样的作用出来。断烦恼障,证得大涅槃,断所知障,证大菩提,它有这种功能。我们看澫益大师的注解:
无分别智,离诸戏论,说为“无得”。妙用难测,名“不思议”。断世间故,名“出世间”。
这个地方指的是“妙用难测”,值得我们注意。我们凡夫的心情有时候在三宝的境界造作,或者我们在拜佛的时候,很真诚的礼敬诸佛,或者我们是在称叹如来的时候,或者我们在诵经的时候,我们内心当中也会被三宝的境界所感动,内心当中很真诚的在三宝面前发愿:我弟子某某,誓断一切恶,无恶不断;誓修一切善,无善不修;誓度一切众生,无一众生而不度化。
那当然这是一个佛的境界,表示我们内心当中要产生一种自我期许,要往这个目标去做,但是我们内心当中有这样的目标,事实上我们做得并不是很好。为什么呢?我们既然在三宝面前许下这个心愿,为什么我们不能够遵循我们的誓愿呢?即是因心中有烦恼,烦恼障碍我们去实践我们的理想,就是什么是烦恼呢?
就是心中的妄想名言。我们内心当中跟境界接触,在人事接触的时候,安立了很多很多的颠倒的名言,这个耗损我们很多的精神体力,使令我们要断恶修善度众生啊,心有馀而力不足!所以我们的功能不能讲“妙”。
圣人的这一念心他用这个我空、法空的智慧,把心中的名言消灭以后,他那个明了的心识从这个麤重的烦恼解脱出来,那产生的功能是不可思议的,产生这个广大的布施、持戒、忍辱的六波罗蜜的善法。
我讲一个小故事来跟大家互相勉励,就是这个释迦牟尼佛在因地的时候行菩萨道。在《本生经》上说:有一次佛陀在森林当中,坐在一个大石头,为他的这个出家、在家的弟子广说四谛的法门,与会的大众听得很欢喜,大家都生起了出世的道心。讲完以后,阿难尊者就代表大众出来礼拜佛陀,说:佛陀!你讲的妙法大家非常欢喜,我们这些弟子跟随佛陀多年,跟佛陀法很契机,你可不可以讲讲我们为什么跟你的法契机?这之间的因缘是怎么回事?
佛陀就说了,在过去劫的时候,佛陀在行菩萨道。当然这不是凡位的菩萨,这是一个修习位的菩萨。释牟尼佛作一个大国王,统领了一百多万的人口,一个大国家。大部份的时间都是风调雨顺,大家活得很安乐,后来出现了飢荒。就是这个雨水不够,大家这个农作物欠收,大家吃不饱饭,很多人都饿死。国王就紧张了,就赶快把国家的仓库拿出来,按照分配配给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多少分配一点粮食。后来又不够,就把所有的有钱人的仓库全部打开,大家平均分配。这样子经历了三年,飢荒都还没有消失,但是粮食吃得快光了。这个国王很惭愧,自己德行不够,他就说这样子下去不是办法,我们应该各自分区,到其他的地方去找粮食,就把这个国家解散了。
解散的时候,国王就说:愿意跟我来的就跟我来吧!你愿意到其它地方去就到其它地方去。这个时候有八万人跟着这个国王倒处找粮食,那么就一路走啊,走、走、走到大海的旁边去,就在那个地方暂时住下来。住下来以后,最后的粮食就全部吃光了。到晚上的时候,这国王愈想愈不对,明天开始就没有粮食吃了,我的八万多人跟着我全部要牺牲掉了。
这个国王一想到这里,他感到很伤心,这个时候就走到这个大海前面咒愿,说:愿我多生多劫以来所积集的福德的资粮,我死了以后化作一条大鱼,用我的血肉供养我这些跟随我的弟子,我今生用血肉来滋养他们的色身,我来生愿意用佛法来滋养他们的法身。这个菩萨咒愿以后,就从这个地上跳到大海,就淹死了。当然菩萨有无量无边的资粮力跟他的咒愿力啊!就变成一条五百由句的大鱼,这个大鱼就摊在这个海滩上。当然是活着的大鱼,他以这个咒愿力使令他生命不死,但是他就引导很多人,八万多人每天来割牠的肉跟血来吃,就度过了这个飢荒的危险期,然后又重新的找到食物。
当然从释迦牟尼佛跟弟子结缘的过程当中,我们看得出来,这个证得我空智慧的菩萨,在行菩萨道的时候,不会爱惜自己的生命。说是“我不爱生命,但惜无上道”。一个跟我空、法空相应的真如理的菩萨,他心中只有一个道理在,这个道理应该怎么做就怎么做,他没有名言来障碍他,就是这件事怎么做,能够合乎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他就怎么做,没有个人的任何意见。这个“无得不思议,是出世间智”,这样的一种心啊,所发挥出来的作用是不可思议的,妙用难测,不可思议。
这个是赞叹这个菩萨那一念的明了的心识是不可思议,这样的不可思议的心识有什么作用呢?就是“捨二麤重故,便证得转依”。我们看蕅祖的注解:
烦恼、所知二障种子,性无堪任,违于精细轻安之无漏法,名为“麤重”。令彼永灭,说之为“捨”。
我们心中有烦恼跟所知障的这个众生,“性无堪任”,没有堪任性就是没有功能。一条牛,这个牛本来是有很大的力量,但是牠背负的东西太多了,牠已经是自顾不暇。我们一个凡位的菩萨也是这样,我们想要去做很多很多利益众生的事情,但是我们心中太多烦恼障碍自己,所以性无堪任,违背了这种轻安的无漏法,所以叫麤重。现在这个菩萨修习我空、法空观,观察徧计本空,依他如幻,把这个烦恼消灭了,所以叫做捨,“捨二粗重故”。
第十六卷《唯识三十颂直解》
捨烦恼障,便能证得“大般涅槃”。捨所知障,便能证得“大菩提智”。菩提涅槃,名为“二种转依果”也。
这个大般涅槃是约断德来说,断恶的一个果报;大菩提是约修善,它不但断烦恼,还修六波罗密的善法。我们说因地:誓断一切恶,誓断一切恶的果报,就是大般涅槃;誓修一切善的果报,就是大菩提,这个是二转依果。这个是我们无量劫修习的一个果报,这个果报是一种受用的果报,真实受用,菩提觉法乐,涅槃寂静乐。
关于这一点我们看附表第二十一,把这个修习位的菩萨的相貌做一个补充说明,那么也就是最后一个附表。这个十地菩萨当然这个距离,离我们凡位的菩萨有一大段距离。不过从缘起上说,就是我们不管是精进,不管是懈怠,不管我们是不是愿意,我们每一个有情界众生迟早要成佛,十地菩萨是我们迟早要经历的,所以我们也可以以一种向往的心情、以一种随喜赞叹的心情来学习十地菩萨的功德。
附表二十一——十地菩萨断惑证真表
这个修习位的菩萨有十个,十个菩萨它是用大地来形容,为什么用这个“地”呢?因为这个十地菩萨的心有两个特殊的功德,第一个“不动”。我们知道大地是不动的,一切的动物在大地的上面跑过来跑过去,大地是不动的。这个十地菩萨的心亦復如是,他在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时候,他也跟我们凡夫一样遇到很多的逆境的刺激,还有这个名利的诱惑,他的心中是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他是不动,不为这些顺逆的境界所动,所以它就像大地一样,这个是赞叹他涅槃的功德。
其次十地菩萨的心,他有能生义,他不是死死的不动,他有能够生起种种的善法。这个大地,一切的草木都依止大地的滋养才能够增长广大。十地菩萨的心亦復如是,他这一念心能够任运的生起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的善法,来利益一切有情众生,这个是赞叹菩萨的菩提的功德,有能生义。因为十地菩萨的心同时具足不动跟能生,所以在经论上佛陀用“大地”来在赞叹这十个菩萨的功德,叫十地菩萨。首先我们把这个十地菩萨的名称念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