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9小说网

669小说网>唯识三十颂释论 > 第9集直解(第1页)

第9集直解(第1页)

第9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请打开补充讲表第十五面。

我们讲到这个“恒转如瀑流”,第八识在有漏位的一个相貌是像一个急速的水流。关于这一点藕益大师有三段的说明,我们再看第二段,第二段又分成三科,先看第一科。

祇是现前一剎那法:望前——即名为果;望后——即名为因。

说我们整个生命的本质,就是现前一念心识,什么是生命的本来面目,禅宗说,什么是你上座的本来面目?你可以简单的回答说,现前一念心识而已;这个现前一念心识是怎么样成立因果的呢?“望前即名为果,望后即名为因”。就是当我们一念的心识,对望前面的心识,那这样子它扮演一个果的相貌,因为它把前面的功能给继承下来,所以它是果;其次呢,望后即名为因。当这一念心识对望下一个心识,它又是一个因地,它又有一种招感性。所以我们讲,「妙因妙果,不离一心」,就是因果同居一念。

就是我们一念心识,它同时也是一个果,同时也是一个因。它同时是承受你前面的一个累积的一个果相;同时它对望未来又有一个新的造作性,就是它又是一个因地。所以我们可以说,什么是生命的本来面目——“只是现前一刹那法”,藕益大师一语道破我们生命的真实相。这个现前一念心识,它这个因果是怎么安立的呢?这个过去、现在、未来是怎么说的呢,这个时间相是怎么安立的呢?看藕益大师的第二段:

约现在果,谈过去因:则尘点劫前,犹若今日。乃于现识,变似过去因相,而非实缘过去事也。以过去已灭,无可缘故。

说是假设我们从现在的一个受用的一个心识,来看过去的因地,那么这样子呢“尘点劫前,犹若今日”;因为过去所发生的事情,所有的影相,都含藏在我们现前一念心识。所以说呢,有些人能够在禅定当中,在做梦当中,他会看到他过去发生过什么事,这样子是怎么回事呢?“乃于现识,变似过去因相,而非实缘过去事也。以过去已灭,无可缘故”。就是你现前一念心识,把你过去的那些影相把它变现出来,然后你再去攀缘,不是你真实的攀缘过去。因为过去已经消失了,不可以再攀缘了。

智者大师他去大苏山亲近慧思禅师,慧思禅师为他讲?法华三昧,他修法华三昧忏,在三七日中诵《法华经》寂然入定。就在这个禅定的现前一念心识当中,他看到了灵山会上,就是佛陀在灵山会上为诸大菩萨,乃至于诸大阿罗汉讲法华经,他在座。我们一般人从智者大师的佛堂走过去,看到智者大师是坐在佛堂,但是智者大师的生命,他自己的一个受用,他的见闻觉知,他自己是感受到他在佛前听《法华经》。

当然这是一个过去的事情,因为智者大师是过去佛陀说法的时候在旁边听的一个听众;这样子怎么说呢,其实就是智者大师的现识,就是他禅定当时的现前一念心识,把过去的因种变现出来了,他曾经有过这样的一个经验,他在禅定当中,这个善根的触动,把他过去那种殊胜的境界把它逼出来,然后他去攀缘,不是说他去攀缘过去的事,因为过去的事,根本就不可能攀缘。所以说,从现在来观察过去,还是由现前的心识去变现过去的境界。

从另外一个角度呢,“约现在因,记未来果”。有些人他有神通,他能够从你现前一念心识,看到你未来的相貌。“则无量劫后,犹若指掌。乃于现识,变似未来果相。而非实缘未来事也。以未来未生,无可缘故”。他能够看到未来,他也是从你一念的心识当中,去“变似未来的果相”,不是攀缘未来的事情,因为未来没有生,根本没有生起的东西没办法攀缘。

说是虚云老和尚在禅堂当中,他在禅定的现前一念心识当中,看到了日本的广岛和长崎被美国的飞机丢下了两颗***。这个***丢下去的时候,那个火焰就像一个香菇一样,烧的炽盛,死了很多人;那么虚云老和尚当时在禅定当中看到这种境界,眼睛差一点瞎掉。这表示说,日本人去承受这个果报的业力已经成熟了。这个事情是还没有发生的事情,虚云老和尚他就能够在禅定当中,“乃于现识,变似未来果相”,是这样子的。他不是去攀缘未来,因为未来还没有生起。

所以有些人有神通,他跟你一接触会告诉你说你以后会怎么怎么的,他怎么知道呢?因为“只是现前一刹那法”,他能够从你现前一念心识当中所摄持的那个功能,能够判定你会发生什么事,他不是看到未来,因为未来都还没发生,但是他能够从这个地方看出一点消息。

所以我们一念心识,它对望着过去来说,它是一个果,它继承了过去的这个功能。但是它又不断的造作,不断的造作,表示这个事情还是有改变的,还是有改变的空间的,因为它又是一个因相,它又不断的受熏。你继承了过去的不好的种子,但是你今生努力的修学,它会变好,你的因果就改变了。你本来今生是继承了过去善良的功能,人家给你算命都算了说你未来会大富大贵,但是你今生的因相,今生的造作破格,作出有损阴德的事情,你的功德就丧失掉了。所以它现前一念心识,非常非断,它一方面继承了过去的功能,但是它又不断的在受熏,不断的在造作,今生还是会有变化。所以做一个总结:

故曰:“十世古今,始终不离当念。”

这个十世就是讲过去现在未来三世,那每一世当中又有过去现在未来,那就有九个相貌了,这个别相。过去、现在、未来合起来是一个总相。总别相加叫十世。其实就是过去现在未来,就是古今的意思。我们不管看你过去现在未来,整个生命拢总来说,什么是生命的真实相?就是始终不离当念,就是现前一念心识。就是你每一个东西都是现前一念心识,又是现前一念心识,又是现前一念心识…都是当下。就是你每一个时空,都是当下的一念心识,当然你这一念的当下,跟你前一念的当下不一样了,不一样。

过去我们台湾有一个女居士,她是得癌症。得癌症她去看医生,医生说这个没办法了,这个第三期治不好了;治不好她就跑到印度去,找那个有禅定的修行人,那些在喜马拉雅山修行的这些修行人。这个修行人一入定,就说哦,你这个癌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他说我可以以禅定的力量,帮你把癌症的病暂时的消灭掉,但是,这件事情你要决定,就是你今生的病,我给你加持以后会消失掉,这个肿瘤会消失。但是你来生会再得一次癌症,这个功能没有消失。因为禅定不是消灭业障的因,它只是把你这个时刻表,把它重新调整了一下,就是你要忏悔对治,才能够折损业力的,靠外在的神通的加持,它能够帮你把受果报的时间延后,看你要不要。

这个修行人是老实人,他讲出实话了。后来这个女居士她说不要了,我今生把它受完算了,我不想下辈子再受一次癌症,她就从印度回来了。这是一个发生在台湾的一个事实。这个有禅定的人,他怎么知道她的过去现在,未来又会发生呢?因为他在现前一念心识当中,就看出一个消息。如果我们的心识没有累积性,你怎么看到它的过去,怎么看到它的未来呢。所以讲,“只是现前一刹那法”,就是生命的本来面目就是你现前一念心识,“望前名果,望后名因”。

关于这一点,我们看第三段的总结。藕益大师这一段的开示相当重要:

又宗镜云:“过去未来无体,剎那熏习,唯属现在。现在正起妄念之时,妄念违真,名为初识,非是过去有识创起,名为初识也。”

这个地方藕益大师他先引用《宗镜录》说,“过去未来无体,刹那熏习,唯属现在”。说事实上,对我们生命来说,没有过去没有未来,就是现在、又是现在、又是现在,就是我们每一个刹那都是现在,就是现前一念心识;你下一个生命又是现前一念心识。虽然每一个心识是变化,但是我们只能够感受到现前一念心识。不管我们看到过去,看到未来,都是现前一念心识,都是当下一念。生命就是当下这一念,到了下一个时间又是当下一念,又是当下一念;你成佛的时候,也是当下那一念。

“现在正起妄念之时,妄念违真,名为初识。”那么这样子讲,佛陀说我们有无始无明,最初的一念无明,就是“初识”。那这个无始无明怎么断呢?它已经发生在过去了,我们不能够说把时空回归到过去,然后把最初的那个无明断了。就是我们要先把无始无明找出来,说这个杀贼先把贼的窝找出来。但是这个地方是说,我们现在打妄想的时候,“妄念违真”,这个就是无始无明,不是“过去有一个识创起,名为初识”。

这个意思是说,千年暗室,一灯即明。说这个房子当中的黑暗,不是现在才有黑暗,三千年的累积,已经黑暗三千年了。但是三千年的累积,它每一个相貌都是当下、当下、当下,就是我们看到的都是每一个当下的暗相,每一个当下的。所以当我们把当下的一个暗相,用这个电灯打开以后,这个当下的光明,就一切光明了。你不是说,欸,它累积了三千年了,我这个灯打开以后,要等待三千年,才能够次第的、彻底的把暗相全部消灭,不是这样子的。因为三千年是一个概念,事实上每一个都是当下,当下的一个暗相,又是当下一个暗相,又是当下的一个暗相…你哪一个当下消灭了,就所有都改变了。

我们的心识亦复如是,从无量劫来一直放逸到现在,我们想改变它,这一想不得了,无量劫的心识累积那么多。其实就是当下你这一念,你当下这一念改变了,就没有过去的可得,就是当下这一念心识;折服现前烦恼为修心之要务,就是现前烦恼,这个现前烦恼就是无始烦恼。就是现前这一念心识就是你生命的所有;离开了这一念心识没有少法可得,就是这个意思。你现前心识改变就是你生命的所有的改变,这叫做“十世古今,始终不离当念”,所以这个地方就说明了一个改造生命的下手处。

所以总结——“故知横该一切处,竖通无量时,皆是即今现在一心,更无别法”。佛陀在说法的时候方便说这个时空无量,从空间来说,是遍该十法界,从时间来说,是竖通无量时,过去、现在、未来,这么一个时空的错综复杂,构成了一个这么复杂的生命,到底什么是生命的本来面目呢?“皆是即今现前一念心识,更无别法”。你往你现前一念心识去观察,你就能看到你的未来,也看到你的过去,因为离开了一念心识,就无有少法可得了。所以说“十世古今,始终不离当念”,就是这个意思。

佛陀有一个弟弟叫难陀尊者,难陀尊者他取了舍卫国最美的美女当太太,他们两个感情很好;有一天难陀尊者为他的夫人梳头发,在梳的时候呢释迦牟尼佛来这个地方托钵,难陀尊者以前很尊者他哥哥,虽然出家,他还是尊重他哥哥,哎呀,我哥哥来托钵了,他跟他太太说,你等我一会,我去厨房拿一点饭菜,供养我哥哥以后,我再回来继续为你梳头发。他拿了饭菜,就冲出去,看到佛陀在前面走,他就追,但是他跑的快,佛陀也走的快。他跑的慢,佛陀也跑的慢。结果就这样子就来到了精舍,就把他引到精舍。

引到精舍以后,佛陀就强迫舍利佛尊者把难陀尊者给剃度了。那难陀尊者说,欸,我这是来供养我哥哥,怎么被你剃度了?但是没办法,剃了度只好依众靠众,反正早晚课就参加了,大家打坐,他也跟着打坐。当然这个佛法的力量不可思议,不思议熏,不思议变。虽然他偶尔也打打妄想,思念他过去在做皇太子的那些五欲的快乐;但是有时候也是跟法义相应,念佛、念法、念僧。

这样子依众靠众一段时间以后,大智慧光明的佛陀看难陀尊者的善根慢慢增长,就带着这个难陀尊者飞到忉利天去了。忉利天这是一个欲界的境界,那都是善业所感,这个人长的又庄严,忉利天人一生不生病的,没有老没有病,他也不用工作,他不用说像我们去工作,衣食自然,整个树上自然长出很多的饮食,地上流出很多的这个地浆,都可以吃的。他们不用工作干什么,整天就是吃喝玩乐,他们那个享受是整天享受。我们在这人世间,一定要工作以后才能享受,那扣掉很多时间,你生病又不能享受,那这个天上的享受那不得了,不生病的。

这个难陀尊者看了很欢喜,有一个宫殿刚刚在盖,很多的宫女在那边布置。佛陀就跟难陀尊者说,你看所有的宫殿,它都是有一个男人当他们的主人。这个宫殿很多的女众,没有一个主人,你去问问看是怎么回事。难陀尊者就问你们为什么没有主人呢?她说我们的主人就是难陀比丘啊,他因为出家持戒的关系,死了以后就当我们的主人,他说我就是难陀比丘啊,说不可以,你是一个人的果报,臭秽的果报,你要死了以后,得到一个天的果报,才当我们的主人;那难陀比丘一想,哎呀,可以等,反正也不会太久,内心充满了欢喜。

这件事情以后,佛陀就带他到地狱去了,看到这个刀山油锅。这个地狱的罪人,他那个罪业要得果报的时候,这个狱卒不是跟你好好讲话,他那个用叉子,一下就把你身体叉上去,就丢到这个油锅里面去炸。炸了以后,当然就死掉了,就变成一个骷髅头了。再把骷髅头再铲起来,丢到地上,这地狱众生唯一的快乐,就是那个春风一吹,那个风一吹过来那是暂时的快乐,一时的快乐而已,然后呢这个肉就长出来。长出来以后事情还没了,这个刀又叉下去,又丢进去,万死万生。

那么在所有的油锅当中,都有人在那边炸来炸去的;只有一个油锅,那个狱卒刚刚还在点火;那佛陀就说,你去问问看,这个油锅怎么没人呢?难陀比丘就很害怕的过去说,你这个地方为什么没人呢?他说,这个人世间有一个难陀比丘啊,他出家以后,因为这个持戒的因缘生到天上去,但是他打妄想,造了些罪业,他天上的果报受完以后,他来这个刀山油锅,受这个罪业的果报。那么这样子,难陀比丘就害怕了,从今以后回到僧团,不再打妄想了,专心的修学圣道,后来就成就阿罗汉果。

说是“只是现前一刹那法”,难陀比丘他本来要去受刀山油锅,这刀山油锅怎么消失掉的呢?不是佛陀的神通力,因为他修止观了: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他依止佛陀的教法,如是的观察,把心中的烦恼调伏了,所以他心理的转变,他的罪业改变,果报改变。这个地方是说明,我们整个生命是由心识在引导的,就是它摄持无量无边的烦恼罪业,但是它也可以修止观改变。

第9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所以我们说,我上次也讲过这个修行不怕念起,只怕觉迟;我们第一念起恶念,这件事情不能太苛求,我们的确现前一念心识,“望前名果”,我们是一个果相,我们的确也承受过去很多烦恼的等流性,说是我无量劫打了无量劫的烦恼,我今生出家以后就不打妄想,这个事情是强人所难。所以不怕念起就是,第一个念头不能怪你,这是过去的颠倒;但是重点就是,你身为一个修行人,只怕觉迟。你要马上生起觉照的功夫,克己复礼而对治;如果你这个功夫没有,那你的生命要改造是不可能。佛者觉也,来自于内心的那个觉照的力量,来自于内心的那个法宝的对治,这是一个关键点。

古时候,《宗镜录》说是大禹治水九年很辛苦,三过其门而不入,为公为众,为老百姓造了很多福利;说颜渊在这个战国时代,在这个礼崩乐坏的时代,所有的君王都是崇尚名利,不讲道德,他在那个无道的国君当中,只好“回也,处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他处陋巷,安贫守道,独善其身。永明延寿大师说,这两个人功德是一样的,怎么说呢,异地而居,亦复如是。说颜渊如果生长在一个有道德的国君当中,他也会三过其门而不入,为公为众,为老百姓卖命,为国君卖命。如果今天大禹处在战国时代,他也只好处陋巷,安贫守道,独善其身。

所以说,我们在判定一个人的功德不能看外在的因缘,不能看外在因缘;就是“只是现前一刹那法”,我们在判定一个生命的价值,可贵的就是那一个心识,至于它表现什么功能,那是随顺因缘;所以我们不要小看自己在佛堂当中修止修观,乃至于我们在听闻佛法那都不可思议。你在外面修习福报,

满设恒沙界,珍宝供养佛。

不如一日中,出家修寂静。

——《大宝积经》——

佛陀在《大宝积经》上说你今天不在心地法门用功,你在修习很多福报,但是这样的善业,对你内心的烦恼罪业没有对治力,你的生命还是在一种失控的状态,还是在一种…一个不自主的状态。你会因为这样的福报力,在生命当中得到暂时的安乐;你能够出家修寂静,能够放下世间的尘劳,听闻正法,如理思惟,心中产生一种光明的智慧,从今以后,你对你的烦恼有一种觉照,有对治的力量。这个时候,你对你的烦恼罪业有对治力,你的生命的大方向已经有改变,这个是非常珍贵的,这个是一个大方向的改变。所以说,我们讲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