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设计、施工、物资调配,到人员培训、管理流程,每一个环节,都是一次宝贵的实战演练。
他相信,有了这次的经验,下一次,建设速度只会更快,质量只会更高。
玉山医院的投入使用,像一块巨大的海绵,迅速吸收了京城积压的大量病患,大大缓解了全市的收治压力。
那些不堪重负的市级医院,终于得到了喘息的机会。
刘清明走进一栋住院楼,里面的景象与几周前他在其他医院看到的,已是天壤之别。
走廊里干干净净,不再挤满了密密麻麻的加床。
病房的门都关着,只有穿着厚重防护服的医护人员,推着治疗车,脚步匆匆地穿行其间。
他路过一间护士休息室,透过玻璃窗,能看到里面有两名护士正靠在椅子上小憩。
她们的脸上写满了疲惫,但至少,她们有了一个可以短暂放松的地方。
这在之前是不可想象的。
只有那无处不在的白色消毒雾气,和严格到近乎苛刻的消毒制度,在无声地提醒着每一个人。
这场与病毒的战争,还远未到结束的时候。
一切,都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晚上,回到指挥部,刘清明开始批阅组员们递交上来的工作报告。
出身医政科的女同事孙淼,正带着人协调市内各大医院的医疗资源。
她按照刘清明制订的方案,以自愿为原则,组织各医院的医生和护士,分批次进入玉山医院进行轮换。
这样做的目的,一是为了让更多的医护人员,获得应对高强度传染病的实战经验。
二是为了减轻首批进入疫区的部队医生的工作压力,让他们得到必要的休整。
更深层的目的,则是通过这种轮战,加强整个医疗体系对于高等级传染病防治的制度性训练。
这是在为整个国家的医疗系统,储备宝贵的有生力量。
另一名组员赵立波,早已不再盯着火车站和高速路口。
他的工作重心,已经完全下沉到了基层。
他带着一个小组,每天奔波于京城大大小小的街道社区,指导基层工作人员如何开展卫生消杀,如何排查登记,如何进行科普宣传。
刘清明希望通过他的工作,自下而上地,建立起一套联防联控的基层卫生工作网络。
让病毒,最终消灭在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无所遁形。
同时,也让京城的普通市民,提前体验一把未来可能会出现的封区、封社管理模式。
这既是对抗病毒的需要,也是对我党基层组织动员能力的一次大练兵。
刘清明的这些部署,全都一丝不落地,呈现在了卢东升的案头。
卢东升拿着那份详细到令人发指的工作报告,久久没有说话。
他知道刘清明有基层工作经验,也知道他在下面干出了不错的成绩。
但是,他万万没有想到,这个年轻人来到京城这种毫无根基的地方,竟然也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就凭着出色的工作能力,迅速打开了局面。
很显然,这些工作的顺利开展,并不仅仅是依靠“全国防指”这块牌子。
更是因为刘清明自身的能力。
地方上愿意配合他,基层的群众愿意相信他,工作才能如此水到渠成般地展开。
更让卢东升感到惊讶的是,刘清明在口头汇报的时候,根本没把这些当成自己的功劳,只是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
是卢东升自己,从那份朴实的报告里,才发现他竟然在背后,默默做了这么多看似不起眼,实则极其重要而繁琐的事情。
很多时候,一个人的工作能力,恰恰就体现在这些不为人知的细节当中。
部委的干部,平台太高,待得久了,下去的时候,往往会不自觉地带上一种颐指气使的姿态。
这种姿态,会让下面的同志从内心里产生反感和抵触,从而导致工作效率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