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赏功臣之事,年初就开始筹备了。
只是大明得天下前后用了十余年,这期间的军功是很难计算的。
割据应天时期还好说,那会儿朱元璋已经有了争天下的准备,军功资料记录比较齐全。
直接翻军功薄就能确定的七七八八。
麻烦的是早期,那会儿大家就是为了活命,谁也没想过争天下什么的。
所以也就没有专门记录过军功,或者是记录不全面。
本就不多的资料,又在几次转移的过程中丢失了一部分。
所以这部分军功计算很困难,只能一个个去核对。
经过半年多的统计,也就在前几天,才算是有了一个比较准确的结果。
就这,也不敢确保就没有遗漏。
但也没办法,真有遗漏也只能等后面确定了再补上。
于是就在十月十五这天,朱元璋终于颁布了册封功臣的旨意。
朝廷还举办了隆重的册封大典。
皇帝、皇后、太子,以及诸亲王,全部参加。
受封功臣集体参拜了皇帝、皇后和太子。
然后礼部将制作好的册封诏书、印信、服饰等,颁发给功臣。
又经过一系列的礼仪,庆典才算结束。
事实上,真正能来参加册封典礼的功臣,连一半都不到。
大部分将领,都在外面执行任务。
比如徐达、常遇春、李文忠、吴桢等人,都只能遥领。
不过毕竟是大喜事,朱元璋还是派出了使节,去各军宣布封赏诏书。
这也是刺激军心的一种手段。
正如他们所料,册封功臣之事,瞬间就压过了所有话题,成为当下最热门的话题。
大街小巷,有关系没关系的人,都在热烈的讨论此事。
不少人都生出了,参军赚取军功改变命运的想法。
马八爷、阿鲁温两人穿着粗布麻衣,和一群老头讨论着封赏的事情。
言语里对受封功臣充满了羡慕和向往。
嗯,他们两个是假冒身份出来玩的,大家并不知道他们的真实身份。
只以为是住在城里的普通人家。
阿鲁温一开始还有些放不开手脚,但慢慢也就习惯了,每日出门比马八爷还积极。
酒也基本戒了,身体肉眼可见的变好。
这也让王敏对马钰更加感激。
此时,两个老头和普通百姓一样,言语里满是对功臣的羡慕。
表示有机会,一定要将孩子送到军队立功。
“咱们世代都是泥腿子,除了一条烂命什么都没有。”
“豁出去搏个封妻荫子,几代人的富贵都不愁了。”
“危险?干啥没有危险,如果不危险能轮得到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