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李泰,他并未多言什么,只是表明了李泰的身体越来越差,坚持不了多久了。
而至于李承乾。
他极为肯定的判断李承乾绝对不会再踏入九州。
说白了,李承乾这个人太骄傲了。
在当初的那种情况之下,他若是但凡和李世民低低头,这位子或许都不会落到李治的手上。
他拥有着和李世民相同的自信。
当已经彻底走出这条路之后,就不可能再返回九州。
所谓的皇位对他而言就是限制。
他如今在做的事,每一笔都是在开天辟地,无论是对于整个大唐也好亦或是整个九州也罢,他的功勋都会被历史铭记。
光凭着这一点,李承乾这种人又岂会选择再次回来?
顾氏不愿大唐出现差错,虽然如今一切看似都在磅礴发展,但实则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大唐稳定的基础之上。
若是出现了意外,很有可能便会如同昔年的炎汉之时那般,再次断绝了前路。
顾靖不可能去冒这种风险。
李治确实是一个极为复杂的人,但对于顾靖他确实还是有所不同,终究是没有去做些什么。
他如今似乎也已经到了某一个阶段。
眼睁睁看着天下越来越好,身为其中的掌权者,他也渐渐开始在意起了这一切,不想要去打破任何东西。
时间就在这种情况之下悄然流逝,而也并未出乎顾靖的判断。
就在乾封二年冬。
辽东之地便送了来了消息,李泰病逝了。
或许是为了向整个天下表明自己的态度,亦或是为了在将来的历史之中留下几笔仁慈的美名。
李治对此表现出了极为悲痛的态度。
甚至还为李泰举行了顶格的葬礼,给了他无尽的哀荣。
对于李泰这种夺位失败之人,能够获得如此下场,确实已经是极为的难得了。
而此举同样也为李治迎来了不少的美名。
一切似乎都在这种情况下,变得越来越好!
——————
“永徽十一年,冬十月。
帝、后车驾发东都,封禅岱宗。
卤簿仪卫之盛,亘古所稀。
帝、后乘玉辂、金根,居法驾之中。皇太子、太傅、诸王、公主车骑次列。
文武百僚、禁军仪仗序列其后,旌旗相望,辇辂连绵。
扈从卫卒、侍臣、役夫、乐工、僧道及四夷使客随行,凡数十万众。
所经州县,先期数月缮治驰道、津梁,置顿行宫、驿舍。
供亿粮秣,积如丘山;挽运牛马,络绎于途。
突厥、契丹、奚、室韦、靺鞨诸蕃可汗、酋长,皆服其裘,佩弓刀,从于行在。
新罗、百济、高丽、倭国、林邑、吐蕃诸国王子、使臣,奉琛执贽,衣冠殊异,咸会于岱岳之下。
万国辐辏,衣冠毕集。言语虽殊,咸怀敬畏,共仰天子告成之礼于昊天上帝。
是仪也,声教远被,寰宇同仰,实旷代之盛典。”
——《唐书。高宗本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