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封禅——
这对于任何一位皇帝而言,都是无上的荣耀。
李治自然也是无比在意。
甚至就连他的身体都有了些许好转,于朝堂之上开始和众臣商量起了此事。
他自然想要前去。
但对于他而言心中却同样也有着顾虑。
那就是连李世民都没有去封禅,他真的有这个资格嘛?
贞观一朝的影响太大了,甚至李治都清楚的明白如今大唐的盛世多是在贞观朝时所建立的基础。
若无李世民确定方向,若无李世民晚年时的高句丽之战。
大唐真的会如此顺利的发展嘛?
这一切都是问题。
同样也是李治的心结之一。
但无论是朝臣也好,亦或是武则天也罢都在劝他,但李治心中却始终都有着疙瘩在。
到了最后甚至就连顾靖都在劝他。
按照顾靖的想法而言,此时行封禅之事亦是对李世民的一个告慰。
没错,顾氏支持这次封禅。
不仅仅是因为当前大唐的国力已经完全足够了,同样也是想借此机会告慰顾氏的一代代的先人。
这条路对于顾氏而言实在是太过于艰难了。
跨越了数个朝代,跨越了十余代人,才从这条路上走出去,自是要用一场盛大的仪式来告慰那一代代先人。
而在所有人的劝说之下。
终于,就在永徽十一年春之时,李治答应了此事。
这一场封禅注定惊天动地。
因为大唐如今的国力已经远远超过了历朝历代,那来自四方的藩属外商更是远非前朝可比。
当皇帝东巡泰山封禅的旨意正式颁下,整个帝国就宛若一个机器一般,迅速开始围绕着此事运转了起来。
根本没有人会去做什么手脚,因为所有人都在期望着这一天。
这可不仅仅是独属于一个帝王的荣耀。
能够进行泰山封禅,便已经说明了当前国力的伟大,这和他们所有人都有着关系。
永徽十一年,冬。
车驾自东都洛阳启程,其仪仗之煊赫,队伍之绵长,史所罕见。
皇帝与皇后的玉辂、金根车居于核心,其后是皇太子、及当朝太傅顾靖、诸王、公主的华丽车驾,再后是文武百官、宫廷卫队、仪仗卤簿。
这仅仅是中枢队伍。
除此之外,卫兵、侍从、役夫、乐工、僧道、各国使节随行人员,总数竟达数十万之众!
沿途州县,提前数月便开始征调民夫整修御道、桥梁,设立行宫、驿站。
为供应这支史无前例的队伍,粮秣物资堆积如山,车马牛驼络绎于途。
在原本历史之中,对于这一次泰山封禅的记载便是“从驾文武仪仗,数百里不绝”,更别说如今已经更加强盛的大唐了。
这种对比在顾易眼中是十分鲜明的。
他已经见证了几次封禅!
也正是因为如此,才能详细感觉出如今大唐这次封禅的规模到底是有多么的骇人。
突厥、契丹、奚、室韦、靺鞨等北方草原部族的可汗、酋长,身着皮裘,佩着弯刀,跟在队伍后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