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灯一晃啊,”李世民的声音低沉下去,带着一种复杂的审视,“就更像了。”
顾靖眼神微微一颤,下意识地垂下了眼睑。
李世民的表情在摇曳的灯火中愈发显得复杂难辨。
他就这样静静地看着顾靖,仿佛要透过他看清另一个人的影子。
片刻之后,他才轻轻放下那盏油灯,一声悠长的叹息在寂静的大殿里散开,“朕也老了,有时甚至都记不起老伙计的样貌了。”
说着,他竟是又笑了笑,示意顾靖坐下,旋即才再次开口:“对于辽东之事,你有何想法?”
“放心说。”
“此次不是君臣,而是叔侄。”
——考校!
能打仗自是本事,但大唐不可能一直打仗。
如今辽东态势近在眼前,显然是考校的最佳时机。
私自考校也是在以防万一。
顾靖是李世民内定留给大唐的人才之一,不能如今便在群臣面前暴露出短板。
“陛下。”
顾靖拱手,神情肃然:“臣以为,高丽——断不可灭。”
“今我大唐于河套、西域,行教化,安万民。”
“河套虽渐趋宁靖,然西域风波未息,非旦夕可定。此际国力,实难再分于辽东,行那移风易俗、长治久安之策。”
“辽东虽已底定——”
“然若一举荡平高丽,百济必无力抗衡新罗。新罗坐大,则十数年间,辽东必将为其一统。”
“此非利于我大唐之局也。”
辽东之地,较之中原九州,确乎贫瘠寒苦。
辽东的地势相比于九州确实是要贫瘠了许多。
虽然在现代,整个东三省被称之为九州粮仓,乃至于两岛之地,能够耕种的地方同样不在少数。
但在如今的时代就是如此。
辽东的气候就是不可能避开的痛点。
教化之事可不仅仅是要武力镇压,期间还需要保持商道,包括迁徙百姓等种种。
大唐确实很强。
远远不是原本历史之中的贞观之治能够相比,但仍是未曾脱离农耕社会的弊病。
这是完全无法避免的。
听到这话,李世民立刻便满意的点了点头。
顾靖能够说出这些话,便已经说明了他具有一定的大局观。
李世民听罢,眼中精光一闪,微微颔首,显是对顾靖这番透彻剖析极为满意。
“然则,”他身体略向前倾,沉声问道,“卿以为当如何处之?”
顾靖毫无迟疑,朗声对答:“当以立威慑服,削其筋骨为上!”
“明面上,保其三国鼎足之势,暗地里,更可使其相互猜忌,裂痕日深。”
“臣此番东征,破百济、败高丽,焚其积蓄,毁其仓廪。此二国元气大伤,数十年内,断难复振。”
“我朝只需维系海上舟师之利,稳固航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