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自己十年才学会的东西,人家一年就学走了,太打击人了。
不过在郗俊才等人心目中,又是另外一种观感。
算学新世界大门,打开了。
马老师学究天人啊,竟然掌握如此多高明的算法。
颇有一种高山仰止之感。
即便是现代,师生关系都算是一种比较牢固的社交关系了,更何况是重视纲常的古代。
这些人可是马钰正儿八经的学生。
即便没有举行拜师仪式,人家将算学知识倾囊相授,师徒名分也算是定下了。
有了这层关系,国子监算学科那都是他的徒子徒孙。
约等于全国的算学门人,都是他的晚辈。
更何况马钰透露出来的一些变革想法,也会强化算学的重要性。
于公于私,这些人都将会是他最大的支持者。
当然,也只是理论上如此,具体如何还要看事情如何发展。
不过总的来说,有了个不错的基础。
第二节课刚上了一半,就听到朱标到来的消息。
他就带着众人出去迎接。
一番寒暄后,郗俊才等人就去了偏院等候。
马钰则和朱标、郑良琦来到客厅。
接着郑良琦就为他做了一番检查,表示情况还不错。
并且还表示,最近又找到一个方子,可以试一试。
马钰起初也没有多想,连忙道谢。
看病结束,郑良琦起身告退。
朱标则借口透透气,邀请马钰去花园交谈。
马钰自然没有什么意见,就准备和他一起过去。
哪知朱标却坚持让他坐轮椅:“你身体虚弱,还是不要走动太多,我推着你就好。”
马钰正想拒绝,就见朱标给他使了个眼色。
虽然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儿,但他还是老实的坐上轮椅,被朱标推着去往花园。
路上,朱标边走边笑道:“表弟总是能给我惊喜啊。”
马钰疑惑的道:“不知表哥所说的惊喜是什么?”
朱标笑道:“兵书啊,我爹和我都被惊住了。”
说到这里,他抽出一只手拍了拍马钰的肩膀。
在拍的过程中,手还不轻不重的抓了一下。
马钰自然察觉到了,心中不禁一突。
朱元璋都震惊了?
坏了。
马钰脑海里不由自主的浮现出一个名字,陶凯。
这是一个比较陌生的名字,但仔细研究过明初历史的都知道,这个人非常关键。
因为他是一个懂治国的人才。
洪武元年被征召出仕,先是和刘伯温一起编写元史,然后带队编写《大明集礼》。
洪武三年就从白身做到了礼部尚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