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就算自己说破天,他也不可能对孔家出手。
所以,且先让孔家得意几日,早晚有清算他们的那一天。
而且他心中已经有了计划。
原本历史上,要不了多久朱元璋就会和孔家起冲突。
而且这种冲突,还不是蝴蝶翅膀就能扇走的。
只要朱元璋想中央集权,只要孔家还享有超然地位,两者就必然会起冲突。
到时候自己再顺势而为。
就算不能一次性将孔家给搞死,也至少要将他们弄得生活不能自理。
接下来他就真正进入了蛰伏期。
每天除了按照计划读书增长知识,就是编写教材给朱樉和常升使用。
有空就去茶点铺子转转,顺便观察一下大家的情况。
这段时间,又有几个人进入了他的视线。
其中有高级将领高显的儿子高山鸣,中级将领王简的孙子王运。
还有另外几个中低级军官家的孩子。
倒不是说他们做了什么突出的事情,而是负责任,做事情比较讲究章法。
其中两个人,见店里生意渐渐好起来,吴高一个人忙不过来,就主动帮忙。
而且做的还非常好,没有出任何纰漏。
其余几人虽然没有如他们这般帮忙,但也各自表现出了优异特质。
比如有人特别重承诺,答应过别人的事情,哪怕别人都忘了,他们也会兑现。
比如有人做事特别有规划,外出行侠仗义会提前计划好去哪,大致什么时候回来。
如果有小队没能按时回来,他们会带人去接应。
马钰依然只是默默的看着,将这些人的名字和特点记下来,依然没有采取任何行动。
没多久朱元璋就返回应天。
这次他一回来就大动作不断,正式组建了三省六部衙门,并任命了中枢各级官吏。
出人意料的是,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刘伯温竟然辞官了。
关键是朱元璋竟然也批准了。
更绝的是,俩月后刘伯温又官复原职了。
大家都不是傻子,马上就明白了两人的想法。
朝廷批量任命官吏的时候,也是党争最激烈的时候。
刘伯温辞官就是不想参与进来。
朱元璋同意他罢官,也有同样的意思。
浙东系有两个领袖,宋濂和刘伯温。
宋濂是虔诚君子,不会参与党争。
能带领浙东系冲锋的就只有刘伯温了,他辞官浙东系群龙无首,就闹不起来。
只能干看着皇帝按照自己的心意,将各个职务填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