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各家的长辈回家后,都是象征性的说上几句,这事儿就过去了。
大家还是该咋滴咋滴。
言官们弹劾了几次,然后发现茶点铺子生意很冷淡,自己也觉得无趣,就懒得再拿此事做文章了。
当然,此时他们也顾不上管这群二代目胡闹了。
因为朱元璋忽然一改常态,在朝堂上狠狠的批评了要求恢复井田制的官吏。
而且不光是口头批评,还让这些人回家好好查一查,井田制从何时开始崩溃的,为什么会崩溃。
然后他又借着此事批评儒生:“言必称三代,有谁能告诉咱三代是什么样子的?”
有文官站出来反驳,说三代圣王垂拱而治,以仁德教化苍生,使得天下大治云云。
朱元璋顺着他的话说道:“好啊,咱听说三代之时天下为公。”
“你们每个人都给咱写一份奏疏,好好说一说什么叫天下为公。”
听到天下为公这四个字,官吏脸色都变了。
很多口口声声说要恢复三代之治的人,也变得惶恐起来。
这是要把他们架在火上烤啊。
我们只是想让你垂拱而治,你怎么能提天下为公呢,这不是要我们的命吗。
但朱元璋的话都说出来了,自然不会给他们反悔的机会。
之后他又给所有人布置了一个任务。
回去写一封关于汉唐和宋元时期的,人口土地政策的奏疏。
官吏们也没有多想,只以为皇帝还没有拿定主意,又找大家收集意见来了。
不过,通过朱元璋方才的态度,大家也得到了一些有用的信息。
那就是皇帝比较重视汉唐和宋元的经验,对什么三代之治完全不感兴趣。
这倒也在情理之中,朱元璋表现的一直偏法家,不喜欢三代之治很正常。
而汉唐的强盛是大家有目共睹的,想学习他们太正常了。
宋元是离大明最近,他们的经验也同样值得借鉴。
总之,在大家看来,朱元璋今天的表现非常正常。
没什么好奇怪的。
与之相比,反倒是朱元璋接下来的决定,更让大家重视。
“这几日咱准备亲自去一趟大都,届时依然由太子监国,诸卿当好生辅佐。”
皇帝出行是大事,但朱元璋作为开国君主,群臣倒也没有反对。
只是在思考,皇帝不在的时候,自己该怎么做。
——
正在家里读书的马钰,听说朱元璋要去大都的消息,顿时就坐不住了。
之前还在想怎么救常遇春,这机会不就来了吗。
于是,他立即放下书本,带着朱樉一起进宫去找朱元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