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福特走在路上,正巧发现洛克菲勒与其他两位先生走在他后面,他觉得没脸回头,就假装没有看见他们,一直低头往前走。可就在这个时候,洛克菲勒叫住了他,走上前拍了拍他的肩,微笑着说:“我们刚才正在谈有关你的事情。”福特脸一红,以为洛克菲勒要责怪他,于是他说:“太对不起了,那实在是一次极大的损失,我们损失了……”想不到洛克菲勒若无其事地回答道:“啊,我们能做到那样已经难能可贵了。这全靠你处理得当,让我们保存了剩余的60%,这完全出于我的意料,谢谢你!”洛克菲勒没有因为福特没把事情办好而去埋怨他;相反,还找出一堆赞美和感谢的理由,这真是出乎福特的意料。此后,福特努力做事,不仅为落克菲勒挽回了损失,而且还为公司赚了不少钱。
由这个例子中洛克菲勒的表现我们也可以看出:求人办事,不要太苛求,只要对方为你办事,无论事情办成与否,你都应向对方表示一定的感谢。这无疑会给办事的人以信心和鼓励,使得两人的感情更为融洽,也为对方下一次为你办事预留了感情的资本。
如果别人为你办事历尽周折,但因种种原因没有帮你把事情办成,而你却连句“谢谢”和鼓励的话都没有,那你就不要期望对方以后会再帮你做任何事情了。
不可“有事有人,无事无人”
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当你遇到了一种困难,你认为某个人可以帮你解决,你本想马上求他,但你后来想一想,过去有许多时候,本来应该去看他的,结果你却没有去,现在有求于人就去找他,会不会太唐突了?甚至因为太唐突而遭到他的拒绝。
在这种情形之下,你不免有些后悔“平时不烧香”了。
这种“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的做法,虽菩萨能显灵,也不会来帮助你的,因为你平时眼中没有菩萨,有事才去找,菩萨哪会前来做你的利用工具!
所以你请求菩萨,应该在平时烧香。平时烧香,表明你别无所求,不但眼中有菩萨,心中也有菩萨,你的烧香,完全出于敬意,而决不是买卖。一旦有事,你去求他,他对你有情,自肯帮忙。
但是你要烧香,应该去不大有人注意的冷庙,不要去香火盛的热庙,热庙因为烧香人太多,菩萨注意力分散,你去烧香,也不过是香客之一,显不出你的诚意,引不起菩萨特别注意。也就是说,菩萨对你不会产生特别的好感。一旦有事,你去求他,他也以众人相待,不会特别帮忙。冷庙的菩萨就不一样了,平时冷庙门庭冷落,无人礼敬,你却很虔诚地去烧香,菩萨对你当然特别注意,认为你是他的知己,印象之好,自不待言,你虽同样地烧一炷香,菩萨却认为是天大的人情,一旦有事,你去求他,他自然特别帮忙。即使将来风水转变,冷庙变热庙,菩萨对你,还是会另眼看待,认为你不是势利之辈。菩萨如此,人情未尝不然。
对那些已经退休的老前辈、老上司,要设法与他们多接近并博得他们的赏识。毫无疑问,退休者最难过的是退休后那种门可罗雀的寂寥景象。“热庙”变成了“冷庙”,他们在心理上自然不平衡。这时若有人肯像以前那么尊敬他,他必会为之感动不已。你不妨在平时携带他喜欢的东西做礼物,以虚心的态度向他请教,对于他的经验之谈,要表现出乐意倾听的态度,使他有重回过去美好时光的感觉。退休者并不就等于没有发言权,有时候甚至还具有预想不到的影响力。对这些“冷庙”菩萨多去烧香可谓有百利而无一害。
另外,为了避免“有事有人,无事无人”的求人做法,你在日常生活中要广织“关系网”,且不要与人失去联络,不要等到有麻烦时才想到别人,因为“关系”就像一把刀,常常磨才不会生锈,若是半年以上不联系,你就可能已经失去这位朋友了。
因此,主动联系就显得十分重要。试着每天打5到10个电话,不但能扩大自己的交际范围,还能维系旧情谊,如果一天打10个电话,一个星期最低就有50个,一个月下来,便可到200个,平均一下,你的人际网络每个月大都可多十几个“有力人士”为你打通环节。
法国有一本书名叫《小政治家必备》,书中教导那些有心在仕途上有所作为的人,必须起码搜集20个将来最有可能做总理的人的资料,并把它背得烂熟,然后有规律地按时去拜访这些人,和他们保持较好的关系,这样,当这些人之中的任何一个当起总理来,自然就容易记起来,大有可能请你担任一个部长的职位了。
这种手法看起来不大高明,但是非常合乎现实的。一本政治家的回忆录中提到:“一位被重任组阁的人受命伊始,心里很焦虑。因为一个政府的内阁起码有七八名阁员(部长级),如何去物色这么多的人去适合自己?这的确是一件难事,因为被选去的人除了有适当的才能、经验之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和自己有些交情”。
要和别人有交情,才好求人办事儿;不然的话,任你有登天的本事,别人怎么会知道呢?
现代人生活忙忙碌碌,没有时间进行过多的应酬,日子一长,许多原本牢靠的关系就会变得松懈,朋友之间逐渐互相淡漠,这是很可惜的。所以,一定要珍惜人与人之间宝贵的缘分。即使再忙,也别忘了沟通感情。
很多人都有忽视“感情投资”的毛病,一旦关系好了,就不再觉得自己有责任去保护它了,特别是在一些细节问题上,例如该通报的信息不通报,该解释的情况不解释,总认为“反正我们关系好,解释不解释无所谓”,结果日积月累,形成难以化解的问题。
可见,要避免“无事无人”的现象,“感情投资”就要经常实施,不可似有似无,从生意场到日常交往以及求人请托,都应该处处留心,善待每一个关系伙伴,从小处细处着眼,时时落在实处。
在契合点上多做接触成为朋友
对自己身上所不具备的东西感兴趣,这是人的本性。因此,在与初识者交往的过程中,充分认识这一点,可以做足人情,让对方成为你的朋友。
世界上没有两个一模一样的人,同样,也没有在性格、思想、能力上完全一样的人。在和别人打交道的时候,我们更多的时候是去面对别人与众不同的特点,有时甚至是缺点,所以,找到别人和自己的契合点非常重要。
和谐的关系是懂得彼此的差异性并力求互补的结果。对自己身上所不具备的东西感兴趣,这是人的本性。一起玩得特好的朋友,也常常是彼此互补的人。
民国时期的国学大师黄侃留学日本时,结识了刘师培,两人相与筹谋革命,相互学习,交往日深,成为知己。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想恢复帝制,便四处拉拢社会名流,他找到黄侃,并赠洋元3000和一枚一等金质嘉禾勋章,想让黄侃为他写《劝进书》。黄侃拿了袁世凯的赏钱,却并不做事,整天四处游玩,并将那枚勋章挂在一只黑猫的脖子上。而刘师培禁不住富贵利禄的引诱,先变节为密探,后来成了“筹安会”六君子之一。
刘师培有一次劝黄侃支持帝制,黄侃声色俱厉地说:“如此等事,请先生一身任之。”然后拂袖而去,在座的其他人也跟着黄侃一哄而散,弄得刘师培狼狈不堪。
1917年,黄侃与刘师培再次在北京相遇。此时的刘师培因参加“筹安会”,正处于穷困潦倒之际。黄侃便到蔡元培那里,推荐刘师培在北京大学授课,解决了刘的生计问题。
两年以后,重病在身的刘师培,因怕自己平生所学失传而焦心。黄侃安慰道:“君今能在北大授课,就别再为羌按续而发愁了。”刘凄然说:“那些人都没有能力担当此任!”黄侃禁不住问:“那谁能担当呢?”刘师培说:“唯君足以担当此任!”黄侃正色道:“如果真是那样,刘先生不弃,侃愿执经受业。”
第二天,黄侃叫妹夫预订上好酒席一桌,将仅年长两岁的刘师培请至上席,叩头行拜师大礼,从此对刘师培改称老师。黄侃还对妹夫说:“《三礼》为刘氏家学,今刘肺病将死,不这样做就不能继承绝学。”
数月后,36岁的刘师培终因肺病不治而早逝。黄侃以弟子之名亲撰《先师刘君小祥会奠文》以示哀悼。小学是经学的工具,而经学又是小学的材料。作为小学大家的黄侃如此重视经学,令人赞叹不已。他拜朋友为师,也成为士林佳话。
黄侃就是能够找到和朋友的契合点的人。在刘师培成为“筹安会”六君子之后,仍然和他来往,并在最后,为不使刘的绝学失传,毅然改朋称师。虽然在政治上,两人观点鲜明,截然不同,但正是两人对国学的热爱才使他们一直都保持着很好的关系。
所以,在我们和别人相处的时候,不要只看到别人与自己的分歧,应该多看到朋友的优点,找到彼此都相互接受的地方,相互学习,来扩大自己的“面积”或者“容量”。这是一个相互磨合互补的过程。
哈维·麦凯,如今他拥有价值数百万美元的有限公司。可他大学刚毕业的时候,却十分迷恋高尔夫球,想成为一名职业高尔夫球手,但遭到了父亲的强烈反对。父亲为了让他彻底放弃高尔夫球,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经常安排儿子和一些已取得了巨大成就的企业家们接触。父亲很清楚儿子是个英雄崇拜者,这些“英雄”们一定会对他产生影响。
有一次,哈维·麦凯刚刚迈进汉姆弗利的办公室,这位职业政客就从椅子上跳起来,热情地说:“哈维,亲爱的,一位很好的高尔夫球手,真羡慕你。我多想也能有你这种天分。”说着他把哈维拉到了窗前,指着白宫的方向继续说:“艾森豪威尔就是一个出色的高尔夫球手,说不定现在这位总统正在他办公室的地毯上练习高尔夫呢。努力吧,哈维,你也会成为一个总统的。”
哈维清楚地知道,这位政客把他当做了工作的对象——一位即将成为选民的青年。只几分钟时间,这位老练的政客就征服了他的对手,使哈维成了他的朋友、竞选支持者和资助者。对方找到了他需要的一面,而哈维也得到了他的一面:他决心要学汉姆弗利的精神,照着他的长处去做事,果然长劲很大,走向了成功。
所以,与所有人相处都可以找到让自己学习的一面,也就是说,能结合到你看好的那一面。要尽最大的努力去了解和你相处的人们,这样你才能找到你和他们的契合点。找到以后,就尽量在这个契合点上多做接触,对于那些你们有分歧的地方,就可以尽量避开,这样你的朋友就会一个一个地多起来,你在人群中也会逐渐变得受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