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问她,难道你没有发现你的奖金被老板无端扣掉一部分吗?她轻轻摇头。人们吃惊了,整个餐厅一下子安静下来,每个人都一脸的疑惑,人人都被扣了,为何她得以逃脱?什么原因使她独享优惠政策?不久,她被提升了,他们又嫉妒又羡慕,她的工资会高出一大截来,还有奖金。
很久以后,大家才知道她是被扣得最多的一个。当时,她是这样想的:这个月我一定做得不好,所以才只配拿这份较少的奖金,下个月一定努力。为何别的人没有这样的想法呢?她是这样分析的,那时她工作近二十年的工厂亏损得很厉害,常常发不出工资,她实在没办法,因为家庭负担太重,上有生病的老人,下有读书的孩子,还有因车祸落下残疾的丈夫,于是就出来打工了。在这个公司的收入比起以前的工资来要高出百十元钱,这让她喜出望外,非常珍惜这份工作,甚至有一种感激的心情。
后来,许多人离开了那家公司,跳了几次槽,却都没有跳到一个满意的地方。但是,她一直固守在那儿,已经坐到了经理助理的位置,标准的白领阶层。谁能想到几年前,她不过是人到中年的下岗女工呢?
如果你一向以为“神秘”与“城府”是那些位高权重的大人物的事,那么现在可以纠正一下这种看法了。它甚至也不需要多么复杂的计谋和高深的伪装功夫,摆正自己的心态,该做的事多做,不该说的话少说,价值自然会慢慢体现出来。
生命能承受多大的韧性,就能承受多大的压力,在人生的竞技场上,出众的外表、机灵的头脑、能说会道的嘴巴,都有可能给我们带来一时的风光。但是这一切,都很难经受得住艰难的处境和长久的压力的考验,唯有像“蟑螂”一般的韧性,可以使我们成功地熬过光明到来之前的黑暗。只有熬过生命中突如其来的苦难的人才能被我们视为生命的强者。
赞美你的对手,把对手变成朋友
当你赞美对手时,对手就会变成朋友;对于现代社会而言,我们可能更多的是遇到对手而不是敌人。把你的鲜花和掌声送给你的对手,是一种宽容大度,也是一种感恩。有人曾说过:感激曾经绊倒过你的人,因为他让你明白了什么是挫折;感激曾经背叛过你的人,因为他让你明白什么是忠诚;感激曾经打击过你的人,因为他让你明白了什么是坚强。所以,给你的对手一个笑脸,给你的对手一个掌声,你收获的将会比冷眼相向多得多。有人曾说,比你自己更了解你的是你的对手,所以生活中不时地向你的对手寻找自身的缺陷不失为一种非常高效的自我完善方式。学会尊重你的对手,有时候会显得比尊重自己更来得重要。对手的存在,让你始终不断地审视自身的弱点,在激烈的竞争中始终处于自我提升的过程之中。对手的存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比一帮阿谀奉承的溜须拍马之人的存在显得更有价值。换种说法,如果没有了对手,我们的生活将会越来越堕落,我们生命的价值也就仅限于“活着是为了吃饭”,我们活着也就沦落为没有了精神的肉体在游走而已。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生活中对你的对手常怀尊重,而不是厌恶与憎恨。
世界上的最强者不是在竞争中取得胜利最多的人,而是拥有最多朋友、最少敌人的人。要想拥有更多的朋友,更少的敌人,就必须学会把对手变成朋友,这样可以更好地赢得对手。这是一种高明的办法,而更高明的办法就是在公开场合赞美你的对手,所有听到此类赞美的人都将被你的宽容折服。
2008年6月7日,美国国家建筑博物馆前人头攒动。人们都在等待几分钟后的演说,在民主党内部竞选中输给奥巴马的希拉里将要在演说中宣布退出总统竞选。当希拉里出现在广场上时,支持者们情绪高涨,他们高呼着希拉里的名字,掌声和欢呼声响彻整个广场。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在竞选中失败的希拉里仍然还拥有如此多的支持者,但在她接下来长达28分钟的演讲中,大家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在整个演讲中,希拉里既没有过多的回顾自己的总统竞选历程,也没有因为自己竞选失败而显露出悲伤的神情,更没有对打败他的竞争对手——奥巴马表示出任何仇视和怨恨。相反,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希拉里在整个演讲中重点表达了对昔日竞争对手奥巴马的朋友式支持。
在希拉里的演讲中,她至少14次提到了奥巴马的名字,她用充满激情的词汇号召支持她的选民能够继续支持奥巴马“我今天终止我的竞选,我支持奥巴马,并把我的全部支持置于奥巴马身上。我请求你们和我一道,像为我一样为奥巴马而艰苦奋斗,实现我们目标的方式是拿出我们的精力、热情、力量,做我们能够做的所有事,帮助奥巴马当选为下届总统。”希拉里的这番话在选民中掀起了高潮,她甚至引用了奥巴马的竞选口号“是的,我们能”来激励选民们。她说:“虽然民主党将来的竞选道路不会简单,但我有信心奥巴马会获胜。我与奥巴马站在一起,是的,我们能。”
希拉里的这次演讲获得了昔日的支持者,奥巴马的支持者乃至整个美国公民的高度评价。也许,这种将对手变为朋友的胸襟和谋略就是希拉里能够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性总统候选人的重要原因吧!
那么,为什么赞美对手是将他变成朋友的最好方式呢?
心理学家阿伦森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实验安排被试同伴用四种不同情况评价被试者:第一,始终是肯定的评价;第二,始终是否定的评价;第三,先肯定后否定的评价,否定程度和第二种情况相同;第四,先否定后肯定的评价,肯定程度和第一种情况相同。然后在这四种情况下分别问被试者对同伴的喜欢程度如何。结果,被试者对于原来否定自己而最终变得肯定自己的交往对象喜欢程度最高,明显高于一直肯定自己的交往对象,而对于从肯定到否定的交往对象的喜欢水平最低,大大低于一直否定自己的交往对象。
这就是人际交往的“增减原则”,即人们最喜欢那些对自己的喜欢、奖励、欣赏不断增加的人或物。心理学家指出,人们在交往过程中首先是把自我价值放在第一位的。每个人都有自我价值保护的需要。这种自我价值保护从静态的角度分析,就是体现在人际交往中的交互性原则,即人们喜欢的是自己喜欢的人,而厌恶的是厌恶自己的人。如果从动态的角度分析,就是体现在人际吸引水平的增减原则,即人们最喜欢的是对自己的喜欢水平不断增加的人,而最厌恶的是对自己的喜欢水平不断减少的人。
公开赞美对手,除了可以征服敌手,还可以征服听到这个赞美的人。就如卡夫卡所说的“善待你的对手,方尽显品格的力量和生存的智慧”。面对对手,特别是击败你的对手,失败者往往更多地关注自己“吃了一堑”,却鲜有人能够像希拉里那样思考;如何在“吃一堑”的同时“长一智”。这也为希拉里赢得了更好的名声和更多的拥护,从这一点来说,她是最成功的失败者。
其实真正的竞争是温柔的,很多时候,赞美对手比诋毁对手更有力量。这就如同打棒球,赞美对方就好像是安全地上了一垒,然后就像四个垒都有人,在人生的旅途上,在不断开创的事业中,我们无不需要他人的信任,本杰明·富兰克林说:“不要诋毁任何人,即使他有很多众人皆知的缺点,那你也要尽量找出一些优点来。”赞美你的对手,用你的人格魅力打动对方,也向你的梦想靠近一步。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对立统一规律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变化之中,解决问题要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对人际交往而言,人人之间也是对立统一的,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赖。你与最好的朋友之间,也有对立面,与最仇恨的敌人之间也有依赖面。其实,只要你不把别人看成对手,别人也不会与你为敌,以免“惶惶不可终日”。
点到但不点破,给对方留足面子
有句话叫“士可杀,不可辱”说的就是面子的问题,可见面子问题是一个既严肃又严重的问题,给别人留面子尤其是在公众场合是为人处世起码应该有的尊重,人都有争强好胜的心理,所以大多数人都总想在别人面前站得高一点,其实这是做人的一大禁忌,有“心机”的人懂得恰当的保住别人的面子是给自己加分。年轻人都喜欢争强好胜,自以为有知识、有见解,一旦看到别人的短就马上书生意气、挥斥方遒一番,非要争出个高低上下,胜负对错。其实很多时候,对和错是没有很大意义的,在相比之下,保住别人的面子更重要。
更有一部分人自以为有创业的魄力,生意小有成就,就为自己的能力沾沾自喜,觉得自己有见解、有眼光、有口才。他们生怕没有机会表现自己,逮到机会就滔滔不绝,把别人批评得一钱不值。有的甚至不惜贬损别人来提升自己,根本就没有“给别人面子”的意识。别人的面子被丢光了,非讨回这口气不可,甚至会和你拼命。其实你这种举动是在为自己的祸端铺路,堵自己的生意。
总之,“给别人面子”已成为为人处世的重要原则。人在社会中谋求生存,就应该明白给别人留面子的重要性。在为自己争面子的同时,你也要学会给别人留面子。
李平刚进公司不久,一次一个同事让他帮忙打印报表。李平想这正是个学习的好机会,于是仔细研究起来。过了一会儿,他发现其中有一个数据算错了,不由得大声喊道:“快过来,你犯了个大错!”当时,办公室所有人都朝这边看过来。接着,那个同事便板着脸从李平手里夺回报表,若有所指地说道:“新来的小伙子就是聪明能干啊!一眼就能瞧见错误,真了不得啊!”说得李平的脸一阵儿红一阵儿白。
李平原以为给同事指出了错误,同事会对他感激不尽,没料到会是这样的结果。不但如此,李平往后的日子也没有好过,那位同事总是紧紧盯住李平工作中的差错,稍有错误就让李平拿回来返工,李平为那次得罪同事的事很后悔。
虽然事情过去了很久,那位同事还是心存芥蒂,李平没想到一句话为自己惹来那么大的麻烦。李平现在算是明白了:“要不是当初当着众人的面出同事的丑,要不是当时大惊小怪,如果能私底下心平气和地和同事交流,就不至于弄成这个样子了。”
为什么李平的批评会造成这样的结果?原因非常简单,因为他伤害了别人的自尊心。每一个人都有自尊心,即使他们是在犯错的情况下,也别以为他们错了,你就可以随意地数落他们。须知,在自尊和人格上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你如果不顾及下属们的自尊,把他们逼急了,他们也会反过来刺伤你的自尊与尊严。不要自以为剥掉别人的错误是一件助人为乐的事,其实那是伤害别人自尊心最愚蠢的行为。因为“面子”哲学的潜在含义是,除非迫不得已,绝不首先动手。
做足人情,我们需要学会点到但不点破的技巧。
光绪六年,慈禧太后染上怪病,御医天天进诊,日服良药,竟不见好转。此时,朝中又为了给出面子而焦急,遂下诏各省督抚保荐良医。两江总督刘坤一荐江南名医马培之进京宫诊。马培之,字文植,在江南被人誉为“神医”。于是一道圣旨从北京下到江苏,征召马培之进京。马培之家乡孟河镇的人无不为马氏奉旨上京而感到自豪,可是年逾花甲的马培之却是欢喜不起来。他自忖:京华名医如云,慈禧太后所患之病恐非常病,否则断不会下诏征医;既然下诏征医,可见西太后之病乃非同小可。此去要是弄不顺,只怕毁了悬壶多年所得的盛誉,还可能会赔上老命。七月底,马培之千里跋涉抵达京都,即打探西太后之病况。其时,关于慈禧之病众说纷纭,有人传是“月经不调”,有人说是“血症”,还有一些离奇的传说。马氏拜会了太医院的御医,先作打探,却不得要领,心中不由十分焦急。后又连日访问同乡亲友,最后还是一位经商的同乡认识宫中一位太监,请这位太监向西太后的近侍打听慈禧患病的真实起因以及有关宫闱之秘。果然,从这条黄门捷径传出的消息,使马培之大吃一惊:慈禧太后之病乃是小产的后遗症。慈禧早已寡居多年,何能小产?马氏吃惊之余,心中已明白了大半,也自觉心安了许多。
会来事儿的人,一般都有个好人缘,但这不等于说会来事儿的人不讲原则不讲立场,或者一味地好好好。恰恰相反,会来事儿的人是因为其眼明心亮嘴巴严实乖巧,才格外受到别人尊重。另外,善做“面子”工作的人,既要照顾到对方的“面子”,还要考虑到自己的面子。最关键的是“涂脂抹粉”一定要自然,不留痕迹。
一天,马培之在太监的带领下,不知拐了多少宫巷,跨过多少条门槛,终于来到了金碧辉煌、侍卫森严的体元殿。只见40多岁的慈禧太后,脸上虽然涂着很厚的脂粉,却难掩那血亏的面色。西太后先询问马氏的籍贯、年庚以及行医经历的一些细节,然后由太医介绍圣体病况。
当时在场的还有京外名医薛福辰和汪守正等人,于是由薛、汪、马三医依次为西太后跪诊切脉。诊毕,三位名医又各自开方立案,再呈慈禧太后。只见老佛爷看着薛的方案沉吟不语,再阅汪的方案面色凝重,此时三大名医莫不紧张,无不沁出冷汗,但当太后看了马的方案后,神情渐转祥和,金口出言:“马培之所拟方案甚佳,抄送军机处及亲王府诸大臣。”众人听罢,心中的石头落地,而马培之更是欢喜。马培之对慈禧太后的病因本来已心中有数,再切其脉,完全暗含产后血症。马培之在其方案上只字未敢言及妇产的病机,只作心脾两虚论治。而在方药上却是明栈暗度,声东击西,用不少调经活血之药,此正中慈禧下怀。西太后本来对医药就素有了解,见马之方案甚合己意,这是因为医生开的药方要抄送朝中大臣,所以必须既能治好病,又可遮私丑、塞众口,马氏的药方正符合这两种要求。另两位名医的方案虽然切中病机,脉案明了,在医术上无可挑剔,但免不了投鼠忌器而不中老佛爷的心意。
后来,慈禧服用了马培之的方药,疾病渐愈,一年后基本康复。马培之本人也深得慈禧信任。但是无论是在京还是返归故里,马培之对慈禧的病始终守口如瓶。
这很说明问题:一个人如果眼睛不管事,无论什么时候都看不出门道来,便没人会重视你;但如果你眼睛太管事,不论什么事总能看出个门道来,而嘴巴没个把门的则更容易得罪人。所以会来事儿的人,一般都是点到但不点破,这样才容易使对方既畏惧你,但又不得不敬重你。只有这样,你才能获得你所希望得到的东西。
面子问题很微妙,只能意会不可言传,但是有两大点必须注意。
一、不要做有伤别人面子的事情。比如,不要当面羞辱人,尤其不要进行人身攻击;不要当着众人揭露别人的过错;即使你是“强龙”,也不要管“地头蛇”的事;不要意气用事羞辱别人的手下;输赢场合,不要赢得太多;不要抢别人的风头、功劳和机会……
总之,要时刻想着对方,尊重对方,不管对方是大人物还是小人,这样可以避免你的人际关系出现问题。
二、主动做面子给对方。比如,替对方在别人面前说好话;主动祝贺对方高兴的事;适度地吹捧对方;圆满及时地化解对方的尴尬……如果能想着为对方做点什么让他更有面子,这样就可以帮助你积极地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