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果朝廷驳回申请,不准。
几年后,临安府衙真的塌了一间房子,压死两个杭州籍的书吏。
眼看都闹出人命了,苏东坡便再次上书朝廷请求修缮,并且把房子倒塌砸死了人的事写上去。
结果依旧是:不允。
西湖上的苏堤,就是由苏东坡主持修建的。
但是他自己办公的地方,申请修缮的请求却是始终得不到允许。
这不是杭州一地的事情,整个大宋一概如此。
如果是关于民生的工程,不管是筑路修桥、兴修水利、清理河湖,中书门下很快就会照准。
唯独你想修缮官衙,理由再充足也是千难万难,就是不准。
这一条规矩,自宋朝以后,元明清三代都严格遵照了宋代的这条制度。
唯其如此,朝廷能够应晏通判之所请,允许临安府修缮衙门,这就太了不起了。
要知道,临安所有官署中,只有临安府衙和临安县衙是最破的。
宋室南迁之后,本地才有了那么多的朝廷官署。
这些官署从建成到现在,也就二十多年。
二十多年的房龄,问题不大。
可临安府衙都建成多少年了?
从大宋开国之前,它就在啊!
由此你就可以想象,这临安府衙已经破败到了什么程度。
如此朝廷允许修缮,这可是惠及临安府衙所有官员胥吏甚至差役们的大好事。
晏通判一个在临安府衙都没多少存在感的官儿,他能在即将调任之际,申请到修缮临安府衙的批文?
谁都不信。
所有人都意识到,这里边新任通判杨沅一定发挥了重大作用。
杨沅是懂得借势的。
现在官家青睐他,鹅王支持他。
沈该和魏良臣、汤思退等宰相,因为之前对他的和战之议持批评态度,对他留任京城的任命也曾多有阻挠,就有点被架起来了。
堂堂宰执,如果没完没了的针对一个通判小官儿,太有失体统了。
所以面对杨沅联名的申请修缮官衙的请示,几位宰相没有太多犹豫,又不是涉及必须坚守的原则性问题,那就通过吧!
大宋朝廷制度:若官衙真的到了不得不予修缮的程度,朝廷照准修缮时,由朝廷拨款七成,地方自筹三成。
这一来,临安府的小金库就派上用场了。
整个临安府各个厅、司、曹、班,自己的小金库都要拿出一部分钱来。
当然,他们的小金库肯定是贴补在自己这一片官舍上。
于是,随着杨沅的到任,临安府便开始了轰轰烈烈的修缮整改工程。
鹅王赵璩那个不知名小妾的爹,曾经承包了贡院修缮,确保了临安大考顺利进行的包工头儿孟淮引,拿着鹅王批的条子又来了。
他也不贪心,就只要通判南厅这一处工程。
南厅是晏丁的地盘,将来是杨沅的地盘,他们俩都不反对,乔老爷会反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