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一役的炸药轰鸣与长江炮台的毁灭性打击,彻底粉碎了忽必烈的南征野心。
蒙古铁骑纵有“弓马冠绝天下”
的威名,但在天武殿的热武器面前,冲锋沦为自杀——
军事代差:蒙古弯刀与江南“火龙出水”
火箭、开花弹的对比,如同“稚子持木棍迎战铁甲舰”
;
武道压制:北方武林在终南论剑后凋零,而江南因天武殿广传各种绝世武学,连寻常士卒皆通真气,蒙古萨满的“黑天劫”
功法竟被黄药师的奇门遁甲阵反噬。
忽必烈在军帐中撕碎战报,对亲信刘整苦笑:“昔年灭宋如逐羊,今日渡江似赴火——此非天亡我,实技不如人!”
1260年五月,忽必烈于开平召开忽里勒台大会,在仅剩的宗王拥护下称帝,改国号“大元”
,自称“元世祖”
。
诏书中刻意淡化江南,仅称:
“漠南汉地,尽归王化;江左遗民,待天收之。”
而张小天则于临安昭告天下:
废宋改明:自今日起,废宋国号,新朝为‘大明’——日月为明,光耀千秋!
虚位悬帝:帝位悬空,龙椅上只放着一柄“天武剑”
,象征“有德者居之”
;设“天武内阁”
统辖六部,首辅由黄蓉兼任,杨过掌兵部,程英主工政——此举既避天道反噬,又防权臣割据。
尽管表面划江而治,双方博弈从未停止:
经济战:元朝封锁江北丝绸、茶叶贸易,却反被江南蒸汽机量产的棉布冲击,漠北贵族竟以穿“明制细布”
为荣;
谍报战:蒙古派细作窃取火炮图纸,反被李莫愁用“催泪弹”
戏弄,忽必烈怒令“再探者需戴铁面”
;
正统之争:元修《宋史》将贾似道列为奸臣,而明刊《鄂州纪略》揭露“鄂州和议”
实为忽必烈主动撤军。
咸淳十年的海风依旧凛冽,但预想中的血战并未到来。
文天祥站在崖山军寨前,望着空荡荡的海面——那里本该铺满蒙古战船,也本该有十万宋军最后的悲壮。
可如今,只有几艘插着“天武”
旗帜的蒸汽铁甲舰在巡航,黑烟在碧蓝的天空划出几道突兀的痕迹。